■记者 周琳
本报讯“我当时不抱什么希望,没想到能挽回全部损失!”日前,刚从澳大利亚回沪的傅女士一下飞机,就赶到杨浦公安分局江浦路派出所。
去年10月,从澳大利亚回沪探亲的傅女士偶然间发现,自己存放退休工资的银行卡内有三万六千多元“不翼而飞”。经过进一步查询,她确认这些钱都是通过与这张银行卡绑定的支付宝,网购了一款手游的点卡。“我一把岁数的人,从来不玩网络游戏,怎么会去充游戏点卡?”带着疑问,傅女士急忙到辖区江浦路派出所报案。
民警经过调查发现,几年前,傅女士以自己的手机号码在支付宝上注册了账号,并绑定了自己的银行卡,但一直没有使用。2014年,她移居澳大利亚后,停用了之前的手机号码,但未到通讯公司办理“停机保号”业务。结果,因该手机号码长期欠费且无人使用,通讯公司将其收回并再次投放到用户市场。
显然,傅女士的支付宝被盗刷与该手机号码目前的使用者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到底是谁在使用这个号码呢?经过进一步走访,该号码的实际使用者,令民警大吃一惊。原来,他竟是正在闵行区一所初中就读的学生小陈。
今年4月,经与民警沟通后,小陈在父母陪同下来到派出所投案。
案件的起因,缘于去年暑假小陈沉迷手机网络的一款游戏。由于需要花钱购买游戏装备,他试着用自己的手机号码申请支付宝,准备在网上进行付款。在这一过程中,小陈发现这个数月前父亲买给他的手机号,已经被人注册过支付宝账号。于是,他通过手机找回了上述账号的密码,发现该账号还绑定了傅女士名下的一张银行卡。
在快速提高游戏等级的诱惑下,小陈尝试着用该支付宝账号购买游戏点卡,并进行充值。“没想到银行卡里居然有钱!”自此,他一发不可收拾,在短短两个月中,从傅女士的银行卡中连续盗刷三万六千余元,并全部购买了游戏装备。直至去年10月,小陈发现银行卡内余额已被自己全部花光,就未再使用该支付宝账号。
今年4月破案后,鉴于小陈作案时未满十四周岁,不承担刑事责任。为此,民警对他进行了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并要求家长加强管教。为了弥补小陈犯下的错误,小陈父母主动提出对傅女士进行赔偿。经过民警联系,日前,傅女士来到江浦路派出所,从小陈父母手中取回了全部损失。
警方提醒广大市民群众,要妥善管理自己的手机号、支付宝、微信账号及密码等重要数据和信息。若因移民、移居等原因,长时间不使用自己原有的手机号,建议及时解除微信、支付宝等网上支付平台与手机号的绑定;也可至相关通讯公司办理停机保号业务,从而有效避免移动支付账号被窃取盗刷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