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毛信慧
在日前举行的杨浦区脑瘫儿童夏令营闭幕式上,一个2岁男孩的表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如果不是听医生介绍,谁都不会想到,眼前这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是位脑瘫儿童。
去年5月份,10个月大的明明(化名)被查诊为脑瘫,家人将他带到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进行治疗。“进来时,他连坐也坐不住,现在已经能独立行走了,我们终于看到了希望,谢谢你们。”明明的奶奶谭阿姨激动地对医生说。
刚来医院时,明明又哭又闹,在医生们悉心的治疗下,才渐渐有了起色。由于工作时间预约的病人已满,医生朱雯琴便常常利用午休时间给他治疗,帮他不断练习,引导他一点点进步。慢慢地,明明能站立了,甚至能行走数步。朱雯琴还常常将明明的锻炼过程拍下来,用微信发给家长,让他们及时了解孩子的恢复进展。
加强区域联合,构建服务体系
杨浦区脑瘫儿童夏令营是由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杨浦区残联联合举办的一项长期公益项目,旨在为脑瘫儿童提供正规康复治疗,最大程度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自2008年第一届脑瘫儿童夏令营举办以来,9年间共有近1000人次在活动中获得专业康复治疗。本届夏令营邀请了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吴毅教授、新华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杜青教授等专家现场为脑瘫儿童家庭提供医疗咨询和康复指导。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院长周明成介绍,今年医院进一步加强区域内的合作,包括与新华医院的儿科康复医师共同开展训练。“光靠医院治疗还不够,康复很大程度离不开家庭的支持。这件事情虽不大,但我们希望长期坚持,每年找这样一个时间,把孩子们集中起来,对家长开展培训教育,让家庭更加重视和支持患者的康复训练。”
周明成说,目前真正需要康复的人群很多,但可以提供专业康复的机构却很少,康复人才、公共设施、社会关注的不足,让很多残疾人回归社会之路困难重重。作为区域康复医疗联合体核心单位和区康复医学中心,医院将积极构建具有杨浦特色的康复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区域内“医院、社区、居家”三级康复网络建设,开展以康复指导、人员技术培训和社区康复规范化建设为内容的服务建设;制定专病康复的临床路径,推进临床康复治疗的规范化建设;与区域内三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发挥承上启下职能和核心枢纽作用,促进有效转诊,推进分级康复诊疗工作。
重点发展慢病康复、术后康复
作为全国卫生系统首家由二级公立医院整体转型的康复医院,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人数达国内康复医疗机构领先水平,核定床位444张,康复床位占75%以上,达到三级康复医院标准。
不过,康复医院建设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依然面临很多困难,医院环境正成为制约医院建设发展的主要瓶颈。基础设施、无障碍设施、人文化设施已不能适应康复患者的就医需求。现有服务空间利用也已趋于饱和,与卫生部康复医院建设标准存在较大差异。物理空间不足,已难以承接日益增加的康复住院患者。
据悉,“十三五”期间,医院将通过外部环境改造、功能布局优化、诊疗流程再造,为就诊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康复服务,包括完成门急诊综合楼改扩建、住院综合楼拆除重建项目,将通过五年建设,使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95平方米,达到三级康复医院床位标准。
学科建设方面,医院将以慢病康复、术后康复为重点发展方向,重点聚焦神经康复、心肺康复、骨关节康复、疼痛康复建设,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统筹康复治疗中心的服务功能,在疾病的急性期和手术后的康复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康复专科建设,建特色、创品牌,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人才方面,医院将推进以专科医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理师、康复工程师、心理治疗师等结合的康复特色团队建设,培育专科特色优势,打造核心康复团队。以创建大学附属医院为目标,积极推进教学医院建设,推进与大学院校深入的、全方面的合作。与复旦大学合作,培养高层次基础人才、学术科研型康复医学人才;开展基础教育、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与上海健康医学院合作,培养实用型人才,包括康复治疗师、护理师、工程师等;推进康复治疗、护理培训基地建设,培养紧缺康复专业人才。与上海理工大学合作,培养医工结合的康复创新人才,推进康复工程转化医学研究,推动区域内康复工程建设、康复辅助器具研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