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报周末·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与创新 从一颗牛肉煎包开始

  ■记者 张维维 文/摄

  一天2000多只牛肉煎包,100多只三黄鸡……位于杨浦区平凉路上的一心斋牛肉煎包是“热门货”,售卖窗口前每天都排着长长的队伍。其实,一心斋的清真菜点制作技艺属于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牛肉煎包制作为代表。

  面粉要用鲜酵母前夜开始发酵,牛肉则使用符合伊斯兰习俗宰杀的黄牛腿肉,不能用绞肉机,要用刀剁成肉糜,同时加入特制配方的佐料拌匀。一心斋的“当家人”马旺林告诉记者,牛肉煎包不但用料非常考究,而且包、煎的过程考验手上技术,要注意和面均匀、馅料居中且需封口裹严。达到适当油温后入锅,匀火煎制,先移动后翻身,至包底成金黄色,微火闷熟后再起锅。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如今店内制作菜点的厨师都是马旺林手把手教出来的。一心斋的发展走过近百年的历史,早在1913年,一心斋现任总经理马旺林的祖父马业盛先生在山东省曹县创立“马记清真饮食摊”,当时曹县地区回民集居,马老先生就一心钻研清真菜点的制作技艺。

  1938年前后,为避战乱和灾荒,马业盛携儿子马兴邦辗转至江苏镇江继续设摊经营,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马兴邦与马旺林来到上海,在杨浦重开马记清真饮食店,使得马盛业言传身教的清真菜点制作技艺在上海杨浦落地生根。

  散居在南方和沿海地区回族的清真菜,口味清淡,以牛、羊肉、海河水鲜、禽类为原料。社会关注度较小、食材和受众有限,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餐厅的生存与发展存在一定局限性,受上述多种因素影响,清真菜点的新品开发也举步维艰。

  1976年,马旺林担任双杨清真的经理后,刻苦钻研,经常组织厨师交流,听取用餐者的意见,餐厅的清真菜肴逐渐融入了上海地区消费者的口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马旺林调任上海一心斋清真饮食店任经理后,坚持传统与创新融合,一心斋的牛肉煎包和三黄鸡以其独特的配方及制作技艺,赢得了众多上海食客的追捧。

  马旺林介绍说,一心斋三黄鸡的原材由固定的清真食品供货点特供,从清洗到下锅的水温,再到起锅入冷水的时间,都有讲究。

  一心斋牛肉煎包售价为每个3.5元。说到价格,马旺林表示,一心斋不会把利益放在最前面,还是想让食客们吃得开心、满意。马旺林说:“我从业快六十年了,很多事情想做做不动了,还好自己的儿子也学到了一些手艺,希望这门技艺能很好地传下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焦点
   第03版:时报周末·图说
   第04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5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6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7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传承与创新 从一颗牛肉煎包开始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焦点02传承与创新 从一颗牛肉煎包开始 2016-10-22 2 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