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问题是疾病吗?
老人到孩子都有睡眠问题
35岁的韩先生连续两天熬夜加班,出现睡眠困难。“第三天恢复正常工作状态,可深夜还是睡不着,总是亢奋异常,一晚上都似睡非睡的……”由于睡不好觉,韩先生第四天十分困乏,无心工作,可到了夜晚又睡不着,只有努力入睡,才能小睡一会儿。两个多月反复如此,甚至出现心跳过速、心悸等问题,最终只得求医。
“过去,失眠科门诊的主要人群是退休老人,现在中青年人明显增多。”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医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中医睡眠疾病研究所主任医师许良说,“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抑郁焦虑成为中青年人发生睡眠问题的主要诱因,多见入睡困难、多梦、早醒或嗜睡等。”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理门诊主任彭淼介绍说,各年龄段人群都存在解决睡眠障碍的诉求。“前来就诊的最小有六七岁的儿童,存在夜惊、梦魇问题,也有十几岁的青少年,学习压力大,出现入睡困难。”
辽宁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院长于睿说,小学生睡眠时间应在10小时,但现在有6成左右的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约1/4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每到寒暑假,深夜看电视、打游戏,捧着手机或IPAD不放的孩子不少。
睡眠障碍导致多种疾病
于睿说,各年龄段出现睡眠障碍,原因各有不同。“90后”年轻人大多是心理原因,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易出现焦虑,导致睡不着;35~55岁的男性,工作压力大,容易出现睡眠问题;更年期的女性,内分泌水平下降,通常是阴虚气血不足带来的失眠;还有老年人,因睡眠能力减退,或生理疾病产生睡眠问题。
“生理和心理问题都会带来睡眠问题。”彭淼说,“心肺相关性疾病、疼痛或疲劳症状、肠胃功能紊乱等都会诱发或加重睡眠障碍;心理方面,抑郁、焦虑、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也会带来睡眠障碍。”彭淼说,失眠也与压力以及情绪密切相关,这也是很多医院将失眠问题归于心理科或精神科的原因。
值得警惕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电子产品出现,“拖延睡眠”族越来越多。躺在床头对着手机狂刷微博、微信,已成为许多人的睡前状态。专家指出,只有保持合适的睡眠节奏,才能保证高质量睡眠。可是,手机、电脑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大脑松果体分泌褪黑素,而褪黑素的最大功能是保证人体睡眠节奏。
一些人认为,失眠、打鼾是小问题,无需去看医生,尤其是当下医院大多把失眠问题归于心理科或是精神科就诊,让人望而却步。再说去医院看病开药,养成药物依赖怎么办?
彭淼指出,一些睡眠障碍问题因为还达不到疾病的程度而被长期忽略。要知道这样一来,非常容易从健康隐患变成人体疾病。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儿科学组主任委员、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教授江帆指出,英国睡眠委员会将由于使用手机、计算机和电视等电子设备造成干扰而导致的低质量睡眠定义为“垃圾睡眠”。“垃圾睡眠”已成为青少年面临的一大问题。在8~18岁的青少年中,患孤独症、多动症、自闭症等疾病的,相比正常儿童,接触电子游戏的时间多。
此外,一些家长因为孩子长得慢、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成绩差、肥胖等问题,去医院就诊。然而,发育行为儿科医师却发现这些问题与睡眠有关。江帆说,睡眠是人的生理需要,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儿童的脑细胞处于发育成熟过程,体格生长所必需的生长激素只有在睡眠状态才能达到高水平的分泌。在这期间,充足的睡眠是脑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保证,高质量的睡眠不但有助于体格生长,更有助于儿童的智能发育。
许良说,“成年人长期存在睡眠障碍,必然带来体重失衡、皮肤疾病、记忆力减退、反应速度迟缓等。同时,患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升高,甚至破坏人体免疫系统。”
关注睡眠,但别过早依赖药物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张冰是上海市心理援助热线负责人。“午夜时分,包括后半夜,打电话进来咨询的人特别多,这说明失眠现象较为普遍。”张冰说,睡眠问题与有睡眠障碍,二者是可以区分的:前者主要靠自己调节适应,后者需要对症进行干预。
彭淼说,目前一些患者主要是到神经科就医,或到药房自行买药,容易养成药物依赖。许多症状较轻的睡眠问题,原本属于心理情绪范畴,不应过早、过度服用安眠镇静类药物,避免形成药物依赖。当前,医疗机构纷纷设立有针对性的专科门诊,采用药物甚至手术治疗的方法加以干预。有需求者应主动就医,从根源解决问题。
对大多数人群,解决睡眠问题需要从调整生活方式入手,养成有规律的作息节奏。“建立睡眠计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从生活每一处着手。”彭淼说,“包括不要把卧室当成工作区域,选购舒服的寝具;晚餐应清淡、睡前少吃东西;提倡接受瑜伽训练,运用静坐、冥想等方式帮助睡眠。”
“总之,关注睡眠但无需过度关注。对于偶尔失眠的人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松身心,无需因为恐慌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对于长期受困扰的人群而言,只要找到根源,解决睡眠障碍并不困难。”彭淼说。
■王莹 仇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