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缘

  ■王志良 文

  2016年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于8月17日至23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书展年年去,年年觅得佳作归。每逢书展总会情不自禁忆起我们那个年代看书时的窘迫情景。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小学三年级的我,正逢“文化大革命”开始,学生有课不能上、工人有工不能做业已成常态。进了中学后只有“工业基础”与“农业基础”(我们戏谑的称之为“公鸡”“农鸡”)两本书供上课用。平时想看的文学类书籍也屈指可数,只有《金光大道》《艳阳天》《欧阳海之歌》等。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一个秘密,下班回家的二哥腋下时常夹着一张报纸,报纸里面包着的竟是一本书,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津津有味地看,有时要看到凌晨三四点钟,母亲舍不得浪费电,时不时催促着早点睡,二哥不肯关灯睡觉,生气的母亲只得将灯泡拧下。二哥只得动手做了一只煤油灯。

  我心生好奇,什么书这么好看?

  二哥白天要去上班,没看完的书肯定不会带走,我就悄无声息地观察,书被藏在什么地方?

  那时学校上半天课,下午在家,趁二哥还未下班,我就到处寻觅翻找,枕头边、床底下、箱子里、书包中……

  书终于被我找到了,原来就藏在二哥盖的被子里。就这样晚上二哥看,第二天下午我看。这些书,“旧”得实在不敢恭维,折皱得既没有封面,也没有封底,有的前后好几页甚至当中几十页都没有了。尽管是些无头无尾、不知书名的书,但我还是爱不释手。有时看一本半文言半白话的繁体竖行书,对一些不认识的字,连蒙带猜。印象最深的是看《三国演义》,书中曹操煮酒论英雄、诸葛亮舌战群儒、孔明挥泪斩马谡、烧藤甲七擒孟获,反复地看几遍,将人物、事由、情节,熟记于胸,尔后在晚乘凉时,这些都成了我在小伙伴面前讲故事显摆的资本,时不时引起小伙伴的啧啧赞叹声。

  有一次我翻出一本只有封底却没有封面的书,书中说的尽是狐、仙、鬼、妖、道士、小姐、书生……看了几回后感觉繁体字生字多,囫囵吞枣看了几章节就不看了。多年后,才知那是本《聊斋志异》。有时我还未看完,第二天书不见了,我知道肯定是被二哥带走了。那种感觉似丢了东西般,整个下午都魂不守舍。

  没过多久,我自以为天衣无缝的举动还是被二哥发觉了。二哥见我这么喜欢看书,就在我初中毕业等待分配时,帮我在东宫展览馆内的图书馆找了份整理图书的工作。在这二年左右时间内,我阅读了许多古今中外名著,无论是蹙金结绣、铺采摛文的汉赋,还是浑然一体、不蔓不枝的唐诗;亦或是倘徉恣肆、行云流水的宋词;甚而是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小说,翩然洒脱、形散神聚的散文,和惟妙惟肖、扣人心弦的戏剧。读着这一本本好书,窥作者心灵深处,悟独特人文魅力,叹繁华落尽,惜美人暮归,感壮志凌云,憾落魄人生、观云舒云卷。作者平凡与不平凡的人生,跌宕起伏、尽收眼中。

  与书结缘,不仅仅是相遇、相拥,更是读之、惜之、爱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焦点
   第03版:时报周末·图说
   第04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5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6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7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书缘
花海
记忆中的控江二村小学(五)
花开并蒂 人结同心
家之清扬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8书缘 2016-10-22 2 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