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阿斯坦纳的宫廷晚宴

  ■叶松丽 文

  从安卡拉往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进入伊斯坦布尔,丝绸之路就延伸到了第一座欧洲的城市。去年7月15日发生在伊斯坦布尔的政变,虽然很快就被平息下来,但是这座城市的旅游业却因此元气大伤。我们是在政变平息两个多月之后,前往这座城市的。虽然那时候街头和重要的旅游景点随处可见荷枪实弹的士兵和警察,但是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边的礁石上,市民们赤裸着上身,躺在那里沐浴着黄昏的夕阳,无比惬意。不远处的路边,政变时留下的标语条幅,颜色还很鲜艳。也许,生性乐观,享受生活,看重生活品质,就是这座城市的市民文化的内核。

  因为时差的关系,我们在上海已经入夜的时间点,前往香料市场背后的码头乘游船时,已经有点儿饿了。那些阿拉伯面孔的当地老人,头顶着层层叠叠的一大堆白芝麻面包圈,在码头上叫卖,我就买了一只。这个在当地名叫SIMIT的小点心,一只两里拉,嚼起来很有劲道,颇类似上海小巷口油桶烤炉里烤出来的烧饼,让我顿时少了些许异国他乡的陌生感。当地人告诉我,这是最具当地特色的食品。在车站码头卖给外国游客的时候,价格翻一倍。

  晚餐是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第一大桥欧洲一侧的桥头下吃的。这家名叫 Reina Keba的餐厅有专用码头。我们落座的餐厅是露天的,餐桌几乎就连着码头。用餐的时候,白色的海鸥偶尔会落到餐厅岸边的围栏上。夜色逐渐暗下来,夕阳的余晖照耀着海峡东岸建筑群的顶端,金光熠熠。海峡蔚蓝的海水颜色渐渐变深,海风也由凉爽而慢慢有了寒意。葡萄酒混合着奶酪的香味在星光下弥漫开来。

  在这家餐厅里,美味与美景融为一体,令人流连忘返。坐了几个小时游船之后,正需要这样一个亲近海峡的小憩之地。实际上,这家餐厅还因土耳其披萨和番茄肉饼做得特别地道,给欧美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国某知名美食杂志,将它评为全球50家最棒餐厅之一。

  穿着西装的侍者得知我们来自中国,就笑呵呵地劝酒,说对中国客人都这样,我们都乐了。也许是中国游客来得多了,从而让他们初识了中国的酒文化。我想起“劝君更尽一杯酒”的佳句来,只是而今我们出了阳关,感觉故人还在。侍者对中国文化的接近,给我们些许亲近感。

  “一带一路”战略让古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国的风采,中国的文化魅力正在沿着陆上丝绸之路,穿过我们眼前这座连接亚欧两块大陆之桥,走向欧洲,与不同的文明融合发展。

  不过,伊斯坦布尔的食物并不怎么对我们的口味。开始的新奇感,会掩盖住不同饮食文化之间难以调和的冲突。因为味蕾是不容易妥协的,多吃了几顿之后,这种饮食的文化差异就越来越明显得暴露出来,让你格格不入。

  我们花三天时间把这座城市跑了个遍,吃了个遍。然而,吃来吃去,无非就是那种三角形的做得跟布袋一样的烤面包,腌渍的白果,咸而略酸的奶酪,餐厅总是多此一举地把它捣碎端到你眼前,色味全无。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餐厅都布置得很雅致。

  我们住的酒店在马尔马拉海边上,一楼的餐厅毫不吝啬地面朝大海。早晨的自助餐一溜摆开,百来个品种,无非就是变着各种花样的面包、小蛋糕、布丁、奶酪、意大利面以及各种饮品,制作技艺精湛。令我纳闷的是,同样是面粉手艺,他们怎么就做不出面条和馒头来呢?我们吃了两个早上之后,腻了,望着满餐厅的食品,没有胃口。但是,我们依然喜欢泡在早餐厅里,捧一瓷杯红茶,望着辽阔的海面,欣赏美景,瓷杯里的红茶散发着阵阵乡愁。这茶叶,是千年之前,从瓷器的故乡沿着丝绸之路,落地生根的。

  那次旅程的最后的晚餐,是在一家译名叫作阿斯坦纳的餐厅里吃的“奥斯曼宫廷宴”。我们在暮色中走进这家有点历史的餐厅,院落露天摆着数十列餐桌,餐桌的长度从房檐一直延伸到院子墙下。洁白的台布,昏暗的灯光,明亮的酒杯,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刀叉。俩老人坐在门廊的灯光下演奏乐器,唱着当地的民谣,简洁地营造了富有当地特色的异域风情。

  菜品照例很考究,很精致,很不对胃口。面包卷里塞着奶酪和豌豆粒,油炸之后,涂上蜂蜜。据称传自1469年的奥特曼鹰嘴豆泥,则是在鹰嘴豆泥上洒些葡萄干和肉桂末末,这个让店家无比骄傲的菜品,说白了就是个甜点。

  餐厅的招牌菜叫Kavun Dolmas,菜名后面的括号里煞有介事地标明“1539”。餐厅的人介绍,这道菜快有500年历史了,曾经是奥斯曼帝国的宫廷菜。侍者用餐盘端着送上来,是半只掏空的哈密瓜,里面填满肉末、杏仁、葡萄干以及米粒,蒸熟了,微微有些甜,其实是咸的。我尝了几口,停下来,悄悄观察身边的上海同伴,吃惯了甜食的他们,也都皱起了眉头。同样是甜食,风味的差异却如此明显,让我们接受这个文化,的确需要一个过程。

  屋檐下,两个白发老人还在弹奏着阿拉伯风格的音乐,天空中却下起了毛毛细雨。他们弹了很多当地的音乐后,还演奏了几首类似中国西部风格的乐曲。而室内的窗下,一对情侣面对面用餐。窗格子将他们的场景剪辑之后,那种宁静之美,有如一幅中国的年画。

  我和一群来自东亚的同行们,仿佛不是在用餐,而是在听一场融合着中国元素的土耳其室内音乐会。虽然餐不对味,但是这音乐,这景致却跟我们是息息相通的。在饮食文化上,伊斯坦布尔的人们讲究情调,而我们中国人则图个气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资讯
   第07版:特刊·同创共建全国文明城区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阿斯坦纳的宫廷晚宴
菜田捡菜记
岁月中的机床厂职工子弟小学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阿斯坦纳的宫廷晚宴 2017-02-28 2 2017年02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