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对照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杨浦区建设“三区一基地”的目标,在近日召开的新江湾城街道第四届第二次社代会上,街道明确今年工作中将紧紧围绕“共治之城,睦邻家园”建设的“一条主线”,一手抓服务杨浦“三区一基地”建设,一手抓“睦邻家园”建设,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创的共治新江湾城。
愿景目标已定,下一步就是举合力、汇众智、抓落实,全面推进社区共治自治工作。
凝聚共识,今年要“做什么”?
2017年,区委把建设睦邻家园作为一号课题,这也是街道进一步提升居民群众幸福感的有力抓手。新江湾城街道以载体建设为推动力,深化党建引领下的“睦邻家园”机制建设,完善党建服务中心、分中心和五个睦邻中心软硬件建设,着力打造“睦邻楼组”、“睦邻小区”等空间实体。
硬件提升的同时,软件的支撑也尤为重要,睦邻风筝节、悦读季、音乐节、运动会等睦邻活动将轮番上演,同时街道也将推动居委会“一居一品”全覆盖,推选“睦邻民星”,征集“睦邻名言”,举办各类联盟睦邻节活动,增强已建成的5个睦邻中心服务周边居民的辐射效应。
街道根据辖区高科技企业多、白领多、高学历居民多的群体特点,在睦邻中心功能设置上体现专业性、社会性、公益性、群众性,构建形态多样、类型丰富、层次完整的社区公共空间,打造“十五分钟生活圈”。
去年,街道成功创建上海市中心城区第一家市级园林街镇,大力开展“五违四必”综合整治,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环境已成为新江湾城的名片。
在服务杨浦区“三区一基地”建设发展大局过程中,除了发挥在服务创新创业的政策优势、服务优势、业务优势和系统优势外,街道将继续在生态社区这一先天优势的基础上增亮点、补短板、强基础、上台阶,研究推进“一街一景”绿化景观建设,打造精品化、特色化、景观化的市容环境。
协同发力,工作应该“怎么做”?
推进社区共治,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应该是各方参与的“合唱团”。今年,街道将搭建更多平台、建立科学有效机制,来拓宽社会各方参与社区治理的途径。
街道把推动区域化党建和社区共治作为重点方向,建立健全驻区单位资源和社区服务需求相对接的项目认领机制,促进区域化党建工作有效开展和落实;着力推进党建服务中心“一体两翼”格局,以党建中心总部建设为龙头,带动湾谷科技园和铁狮门党建服务分中心建设;深化区域党建工作内涵,通过与区域单位的协同互动,有效整合辖区单位优势资源,积极借智、借脑、借力,精准对接群众实际需求,形成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针对辖区人文资源丰富、居民民主意识较强、思想活跃的特点,新江湾城街道与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新江湾城“共治之城”课题调研与实践,探索“共治之城”的顶层设计、组织架构、载体建设和运作方式,尝试建立社区法治、文化、发展和公益四个专业委员会,并由党建联盟单位和辖区企业负责人担纲专委会主任,发挥其资源优势和专业特长,以期真正解决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问题。
社区委员会以及四个专委会是推动一号课题成果落地、推进社区共治的重要平台,是社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共治的重要枢纽。今年,街道将进一步加强社区委员会议事协商机制常态化,与社区党委保持联动,以区域化党建有效凝聚各方主体参与社区共治;进一步强化各专委会参与社区治理有效模式,构建自下而上的议题形成机制,发挥专委会社区治理需求梳理、研究、协商的平台作用;加快“观潮新江湾”APP开发与应用,建立健全联络员和信息报送制度,改善APP系统功能,加强线下相关活动的开发,打造社区网上“睦邻家园”。
多元参与,工作需要“谁来做”?
社区共治需要社区、园区、商区、营区、校区的共同参与,对此,街道始终坚持增强社区认同感、社区责任感和社区归属感,进一步淡化“条块”意识,淡化区属、街属意识,打破部门、行业界限,跨越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单位党组织层级差别。
作为本区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西部核心区“一体两翼”格局的北翼,新江湾城目前拥有集耐克、汉高等世界500强企业地区总部的尚浦中心,聚集众多研发创新、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类中小企业的湾谷科技园区和创智天地三期。为打破企业服务与社区服务之间存在的壁垒,街道计划在湾谷等企业集聚区增设服务终端,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快速、便捷的服务。同时继续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引入社会组织资源,把区域内外的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精英凝聚起来,让社会组织能够在社区有可为、能作为。
社区自治工作要发挥居民区党组织“领头雁”的积极作用,街道继续加强居委会培训工作,培育一支结构合理、讲责任、讲奉献、讲协同的自治骨干队伍,并通过骨干队伍带动居民参与社区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务,提高社区共治自治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