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75届(1)班的班主任是教语文的方良渊老师。方老师毕业于无锡师范学院中文系,作为“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他在师范院校里受到严谨、规范的教育,一手流利、美观的粉笔板书,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还擅长拉手风琴、吹口琴,很受学生欢迎。
我曾经在一次课间偷偷翻阅过方老师放在讲台上的备课本,红蓝两种娟秀、工整的字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在我心中难以磨灭的还是他那一口无锡口音的普通话。那种略含乡音的语调,尤其在方老师诵读起课文时,听起来特别有趣。那个年代,中学语文课本里最多的是鲁迅的文章。记得有一次,方老师给我们讲解、诵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他站在教室中间,手捧课本诵读到文中穿插的“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动静结合、趣味无穷的文字,在方老师那抑扬顿挫的无锡口音演绎下,三味书屋这样一个“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焕发出不可压抑的童趣。
当年中学里每个班级均配有正副两名班主任,我们班的副班主任是教数学的裘婉儿老师。身材修长的裘老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是一位有着大家闺秀气质的上海lady。上世纪六十年代,裘老师大学毕业后,与同样居住在“上只角”静安寺的已故著名女作家程乃珊老师,同批分配到杨浦区工作。在交通落后的六十年代,每天乘坐15路有轨电车,早出晚归,长途跋涉。
三十多年后,我们75届(1)班同学和年近七旬的裘婉儿老师重逢时,身穿鲜红外衣和方格花呢长裙的裘婉儿老师,气质依然还是那样雍容华贵。得知我女儿正在读高中,裘老师还特意赠送了一本她参与编著的、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数学难点剖析》一书给我。让我情不自禁想起,1976年4月毕业之时,我拿着分配到崇明跃进农场的通知书,到裘老师办公室去向她道别时,裘老师紧握着我的手,半响无语。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轻轻叹道:“刘翔,你读书很用功,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取消高考,我相信你一定会考上大学的。到了农场也不要放弃学习啊!”
作为一名教师,裘婉儿老师可说是关心了我们父女两代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