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图说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派风筝传承地新江湾城“风筝节”的别样风姿——
迎风起舞 以骨为翅

  ■张琳/文  朱良城/摄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这是清代诗人吴友如笔下描绘的春天放风筝的情形。4月22日一大早,全上海最大的三只龙头蜈蚣风筝“祥龙”和众多五颜六色的纸鸢借着春风,在新江湾城绿地上空左右摆动、活灵活现,场面好不壮观。

  纸鸢牵动邻里情

  “海派风筝的制作与放飞”是杨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申报上海市级非遗,而新江湾城是海派风筝主要传承地之一。作为新江湾城社区的传统节日,一年一度的风筝节已举办到了第十一个年头。作为本届风筝节的重头戏,“邻里一家亲、协作舞风鸢”——社区居民风筝放飞比赛备受关注。比赛一开始,只见选手们拉开线盘,卯足了劲,奔跑、运力,风筝腾空而起。

  风筝活动成为了睦邻交往的纽带。今年的风筝节还设计了众多吸引社区居民参与的环节:“我最喜爱的风筝”评选——社区居民现场投票,评选出本届风筝节的“十大最美风筝”;邻里赞“风貌”——以楼组为单位,每个睦邻中心推选出一组参赛队,竞答与风筝有关的问题;邻里话“风情”——由知名民俗专家讲述风筝的发展渊源和各类典故。活动当日,还举行了一场“爱心风筝”义卖,募集的善款全部捐赠给街道红十字会,以帮助社区困难家庭。

  起于传承,忠于匠心

  一张纸,一根竹,一匠心,在非遗技艺匠人手中,成为一只只惟妙惟肖的纸鸢。

  在风筝节上,有不少来自杨浦区风筝协会的老工艺师们,现场给居民传授风筝制作的技艺,大人和孩子们现场尝试扎制、手绘风筝。这些老工艺师大多来自新江湾城风筝队,在传统风筝制作工艺基础上,融入本土“海派文化”,自创了“祥龙”、“盘鹰”、“夜光”等海派特色的品牌风筝。在今年风筝节上首次亮相的三只“祥龙”风筝便出自他们之手。海派风筝最大的特色是运动风筝,不同于一般的串式风筝,龙头蜈蚣风筝有一个立体龙头,通常要用一百多根竹条,分别扎成龙头的骨架以及耳、眼、鼻和腮、须、角,即使是眉毛、腮须、额间红痣也都用细竹扎制得十分精细。风筝的主要策划和设计者——上海市风筝协会会长、新江湾城风筝队的风筝传承人陆诚祥告诉记者,做龙头是工夫活,扎制三只龙头蜈蚣风筝耗费了风筝队两个月的时间。只见陆诚祥手中的线时放时收,风筝就在空中来回翻滚、穿越,跳起了“空中芭蕾”。

  海派风筝飞进课堂

  江湾地区以前是军用机场,开阔的土地、秀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天然的风筝放飞基地。近年来,新江湾城街道将休闲的体育运动与新江湾城秀丽的自然生态景观有机结合,把风筝文化带进了校区、社区、商区、园区及营区,先后与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东辽阳中学开展风筝教学合作,在复旦科技园小学建设风筝实践教育基地,开设兴趣班。今年,新江湾城还将设立两个海派风筝文化教学点。

  醉心风筝40多年的陆城祥的主要工作就是,到各大中小学、高校,为不同年龄的同学们讲述风筝的制作过程,传授风筝技艺,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己动手扎制风筝,“现在亲手扎风筝的人少,专门研究的人更少,沙燕风筝、小金鱼风筝,都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样式,以前我们参加比赛,做大风筝比较多,现在我更关心怎样让这门手艺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让这门手艺传承下来。”

  一张纸,几根竹篾,一卷线,儿时抬头那一瞬间的快乐,在新江湾的春天里,以骨为翅,迎风起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特刊·直通百姓
   第04版:城事·三区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资讯
   第07版:专版
   第08版:图说
迎风起舞 以骨为翅
杨浦时报图说08迎风起舞 以骨为翅 2017-04-25 2 2017年04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