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者8年调查流动儿童问题

  ■记者毛信慧

  本报讯 8年,20所小学,3000名儿童……日前,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城市的未来——流动儿童教育的上海模式》一书在上海首发。该书内容是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团队用8年时间对上海20所小学的近3000名儿童进行跟踪调查的成果,旨在深入剖析流动儿童的教育模式,寻求流动儿童教育的解困之道。

  随着中国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大量转移,跟随父母流动至城镇的流动儿童和无法跟随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都与日俱增。根据2016年《中国流动儿童发展报告》显示,中国有超过3500万的流动儿童和6100万的留守儿童,这近一亿儿童的教育,是目前中国教育公平中最大的一个问题。该书作者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冯帅章、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人口流动与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陈媛媛和《上海证券报》记者金嘉捷总结了从2008年开始在上海进行流动儿童调研的研究成果。

  上财团队对黄浦区、杨浦区、浦东新区、闵行区、宝山区20所学校中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展开长期跟踪调查,其中包括11所公办学校和9所民办学校。调查团队通过问卷调查、标准化考试等方法,详细考察了流动儿童入学的影响机制、学校对于学生的不同影响、流动儿童的融入、家长期望与家庭教育等问题。

  陈媛媛介绍,《城市的未来——流动儿童教育的上海模式》一书的特色集中体现在:严谨实证分析——全面解剖公办民办学校的质量差异;直面问题症结——流动儿童教育困境源于户籍制度带来的城市新二元结构;寻求教育出路——关键在于流入地政府解放思想、消除体制壁垒、放开教育资源。

  研究显示,公办学校接纳流动儿童,显著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越是弱势的学生,在公办学校里就读,受益越大。

  研究还发现,“教育控人”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城市人口。“‘教育控人’只是控制了孩子的入学,对于流动儿童的家长来说,特别是低技能劳动力的家长,来上海工作挣钱是他们到城市最主要的原因,也是他们抚养子女的经济保障,不会因为子女的入学问题放弃这里的工作机会。”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高等研究院院长田国强教授表示,“流动儿童问题在目前的条件下远没有解决,仍是我国转型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本书的出版,为社会各界人士理解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基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特刊
   第04版:民生·社会
让城市更有“温度”
图片新闻
学者8年调查流动儿童问题
大桥睦邻街区自治项目深入推进
为更多家庭送上健康服务
更正声明
杨浦时报特刊03学者8年调查流动儿童问题 2017-06-08 2 2017年06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