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用以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资金达到4807万元
■建立了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优选名册”,使得一批服务好、口碑佳的社会组织脱颖而出
■出台一系列规范性政策文件,形成了科学合理、互相协调的“1+4”政策扶持体系
■打造社会组织服务支持平台,在全市率先实现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街镇层面的全覆盖
编者按:杨浦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推动工作,扎扎实实做在当下、想在长远、走在前列。经过多年的培育和扶持,杨浦已形成了政策体系不断完备、空间拓展务实有效、平台建设优化提升的社会组织融入参与社会治理的“杨浦模式”。
5年来,杨浦区社会组织数量翻番。社会组织的服务,怎么摆脱“走过场”的评价?如何处理好与基层政府的关系,“演”好角色,赢得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面临哪些问题与困难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系列报道。
■记者 毛信慧 朱良城 文/摄
社会治理的过程,是“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的过程。创新社会治理,社会组织是其中重要的参与主体。杨浦区结合睦邻家园建设,让渡政府职能,打造有温度的城区空间,撬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引导扶持社会组织在矛盾调解、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使之成为社会治理创新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充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的良性互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希望上海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2014年,上海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列为市委“一号课题”,明确提出要推动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让渡职能:购买服务项目近千个
杨浦鼓励各部门、各街镇转变观念,把社会有能力承担的事务,尽可能放给社会,凡是社会组织可以作为的,尽可能支持其发挥作用。
2012年,杨浦区搭建了全市首个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网站,形成“政府立项、公开发布、竞标评审、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机制,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创设了规范的发展环境。
另一方面,杨浦区通过梳理,把合适的公共职能让渡出来。区政府用以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资金逐年增长,2016年达到4807万元,5年来,累计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近千个,购买资金近1.5亿元。这些项目主要围绕“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的基础职能,在内容上除了养老、助残、妇女儿童等传统服务领域,也逐步拓展到矛盾调处、节能环保、社区营造等新兴服务领域。
睦邻中心:从活动场所到自治场所
“城市是有温度的”,这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所提到的,也是杨浦推动“睦邻中心”向“睦邻家园”发展的根本遵循。2014年,民政部把本区睦邻中心建设列为当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
控江靖宇南路睦邻中心地处社区中心地段,既有老式公房小区,又有新式商品房小区,人群需求各不相同。该中心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社会化分工”的理念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特点。控江路街道负责设施提供、经费保障和服务监督。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负责需求调研、场馆管理、社区自治组织孵化培育以及公益项目实施,确保服务成效和经费使用规范。社区居民作为中心服务的使用者,也作为中心的管理者,通过参与中心自我管理委员会的形式,对中心运营及项目实施进行决策和监督,与新途一起对社区议题方案进行制定与执行。
据了解,目前全区已建成睦邻中心54家,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主要由社会组织承接整体运营和项目服务。实践证明,社会组织以其专业的工作方法、对人文精神的关怀关注,嫁接起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使睦邻中心不仅成为社区居民活动和服务的场所,更是融合社区不同群体、引领社区价值、培育社区骨干、促进社区居民自治的重要场所。
围绕提升城区的温度,如今各睦邻中心之外的楼组、庭院、小道、花园、广场等公共场所都为社会组织“施展拳脚”提供了广阔空间。由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建设的鞍山四村“我们的百草园”项目,在小区一处中心绿地,引导和组织居民共同参与花园的设计、维护、管理,增进邻里感情。该项目被评为上海市低碳社区示范项目和杨浦区居民自治十佳项目。平凉睦邻中心的屋顶花园、创智天地的创智农园、抚顺路363弄小区的“363芳园”……在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下,杨浦区正努力打造有温度的城区空间,自睦邻中心起始,向睦邻街区、睦邻社区、睦邻城区、睦邻家园递进发展。
社区基金:为社区发展提供“蓄水池”
2015年,杨浦区成立了全市首家非公募性质的江浦社区基金会,之后又成立了五角场社区基金会以及全市注册资金规模最大的社区公益基金会——延吉社区基金会。
为增强居民对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延吉社区公益基金会开展了“延吉社区创新扶持计划”,由基金会提供扶持基金,由延吉新村街道各小区睦邻家园居民自治理事会进行申报,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社会组织提供管理和技术支持,帮助社区居民自治小组、志愿者服务组织、兴趣活动团体等自治主体积极开发和实施以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为主要目标的服务项目。
两年来,江浦社区基金会开展的“五彩斑斓”公益项目,延吉社区基金会调研整理出的七大公益服务板块,五角场社区基金会打造的“邻里一家@五角场街道社区基金计划”,分别在促进社区自治共治、填补社区公共服务空白、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社区基金会在发起运行过程中,积极争取社会企业、驻区单位等来自社会的资金支持,为社区发展打造了社会资金“蓄水池”。由于社区基金会的决策机构——理事会中吸纳了捐赠人、发起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代表、社区居民代表、社区单位代表、社区社会组织代表、街道(镇)代表等多元主体,有效撬动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推动了社区治理从“政府单元”转向“社会多元”。
据悉,今年杨浦区12个街道(镇)将实现社区基金会建设全覆盖,注册资金总盘将达到2705万元。
创新作为:参与调处矛盾纠纷
“治理在治”,社会转型发展中面临许多涉及利益调节、矛盾调处、关系调和的问题,既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也给社会组织提供了创新作为的空间。杨浦在创新社会治理中,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第三方“缓冲带”的特点,调处各类矛盾纠纷。
在旧区改造领域,杨浦引进全市首家从事房屋征收法律服务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公益房屋征收法律服务中心,为动迁居民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法制宣讲,并参与搭建调解平台,在推进杨浦旧区改造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针对住宅小区常会碰到的物业纠纷,控江路街道住宅小区物业综合管理工作者协会牵头搭建了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共同参与的交流议事平台。协会编印业委会工作手册、物业管理综合答疑录,推行以物业管理信息公开制度、业委会自律制度、业委会自律与责任追究制度、业委会成员自律承诺为内容“三制度一承诺”,指导业委会、物业公司规范化运作,使许多物业管理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