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历史
《中国日常生活史读本》 常建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日常生活史读本》反映了当前国内日常生活史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全书汇集18篇中外学者的中国日常生活史研究成果。从教育医疗到消费休闲,再到婚姻生育,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有涉猎。

  南宋:入学考竞争激烈

  书中,法国汉学家谢和耐选定了南宋末年杭州地区的日常生活作为探讨对象。据其研究,从11世纪开始,官学已不再只向贵族和高官的子弟开放。到了11世纪末,县学和乡学又陆续开设。这样,杭州便兴办了一家府学和两家县学。朝廷南渡后,原来设在北宋开封府的3座高等学府亦迁至杭州,它们是太学、武学和宗学。除此之外,杭州还开办了医学。

  1080年前后,官方的医学教育已细分为9个专科:医学大经、医学小经、风湿麻痹科、眼科、妇科、牙科和喉科,以及疡科、针灸科。专科的增多表明中国的医学在当时达到高度专业化水准。

  这些公立高等学府占地很广、建筑甚多,以供藏书楼、教室和祠庙之用。公立学府的预算,以及某些私立学校的预算,均来自土地收益。宋朝实行学田制,并被以后历代沿用完善。由官府拨的学田,通常称为赐田,这种由朝廷赐予的学田,面积大、土壤好,成为中国古代办学经费的一种恒定来源,也是书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面向全国招生的太学所收的学生最多,有20间教室、15名学官和2000多名住校的学生。医学相形之下是最少受重视的,同期招生不超过300名,学官也只有4位。

  太学生食宿均免费,不过太学的学规甚为严格:每月一次小考,每年春秋两季各有一次大考。学生出门进城时必须穿戴统一的制服。这些学府都是每3年招生一次,入学考试竞争激烈。

  明清:夏日消暑全靠窖藏冰块

  在闷热的夏天,如何让室内凉快些?今日有电力和机械所产出的人造风及冷气可吹,古代则一切阙如,那么古人是如何降温的呢?

  书中,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邱仲麟就明清北京天然冰与官员上班、百姓日常生活的关系作了探讨。

  在明清时期,在京官员藉由朝廷的颁冰制度,夏日比较有机会用冰来降低室内的温度。

  冰窖位于皇城西北,故开冰窖时,大小车辆皆聚于此,待冰窖开后,内官监再派人载运冰块,送至各应赐官员宅中。北京的官宦之家夏日陈设木架于厅堂,置冰盆或冰桶于木架之上,盆内或桶内置冰块,用以降低室内温度。此时,架上的冰块化成水,滴滴答答的声音,与冰块寒气上腾的景象,成为夏日的曼妙图画。

  在官员办公方面,藉由朝廷赐冰之制,在夏日上班也比较舒适。官员朝会时,紫禁城内设立冰桶,以解上朝办事官员之渴。冰水除了赐予上朝及办差官员外,同样也提供给外国使节使用。

  清代北京自雍正以后,官方在阴历六月于街头施舍冰水,供过路民众饮用,这一举措一直持续至清末,共170余年。这是清代北京重要的公共福利措施,而且也有助于居民的身体保健。由于施舍的冰水是以冰块冰镇,而非直接放入水中,故对饮用者并不构成卫生上的问题。因此,此举对于北京的官绅及庶民来说,除了让大家在炎炎夏日下可以得到水分的补充外,也可以降低中暑的可能,其公共卫生意义相当大。

  除了人以外,清廷还向皇家牛圈供应冰块,让牛在夏日也能消暑。

  明清北京的冰窖,除作为冰块的窖藏处所之外,还有其他用途。明代北京的水果商,已将苹果藏于冰窖中。至清代,北京的民营冰窖,在来年四月开窖卖冰之后,随着冰块出窖越来越多,北京的水果商人就常委托冰窖冷藏水果。除此之外,肉贩也常将未卖完的肉类,冷藏于冰窖之中。

  明清之际,鱼贩在从天津到北京的运送过程中,为了不使鲜鱼变臭,往往使用冰块保鲜。

  日常生活史通过解释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联系在一起。通读此书,你会发现,因为“见人又见物”,有血有肉,生活史学家所构建的社会模型要比社会史学家所构建的更加均衡而丰满。   (来源:新华读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图说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专版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悦读汇
魔幻视阈中的拉丁美洲风俗志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历史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悦读03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历史 2017-08-19 2 2017年08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