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及体育系统先进表彰大会在天津举行。四平路街道获“2013-2016年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全国群众体育先进表彰活动自1993年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开始,每4年表彰一次,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示范意义,目的是为了全面总结表彰各地、各行业、各单位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推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成果。
2002年,四平路街道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2005-2008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10-2016年,被上海市体育局授予上海市全民健身先进社区。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街道近年来坚持以人为本,以构建“精品四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在改善群众健身场地设施、打造群众健身活动平台、完善群众健身服务机制等方面所作的探索和努力。
如今,社区居民健身热情不断高涨,社区上下形成了崇尚健身、参与健身、支持健身的新常态。
建管并举,推进健身设施全覆盖
位于苏家屯路的健身步道已成为周边居民的健身好去处。每到夜晚,200多人的快步走队伍浩浩荡荡,健康活力的脚步,伴着自信爽朗的谈笑,成了周边一道靓丽风景。
四平路社区现有41个健身苑点,365件健身器材,一个羽毛球公共运动场,一条市级健身步道,基本实现了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全覆盖。
近年来,街道在体育惠民工程,特别是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运行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
位于本溪路274号的百姓健身房分为一楼有氧区,二楼力量区,其亲民的价格深受社区居民及白领们的欢迎。为应对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制定了设施管理办法,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和管理人员,对全民健身设施的使用、安全情况等进行定期巡查。
为有效缓解社区运动场地不足的问题,街道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设施的功能,开放了杨浦高级中学、铁岭中学、凯慧中学、打一小学、打一民办外国语小学、二师附小、同济小学等7所中小学校,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社会团体组织,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及白领体育健身的需求,赢得了社区及周边群众的广泛好评。这项举措充分发挥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社会效益,有效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
培育品牌,形成健身活动体系化
“环同济运动会”是四平路社区的体育传统品牌赛事,辖区共建部队、企事业单位、大中小院校、两新组织、社区团体,每两年举办一届社区运动会。办赛方式和项目设置力求贴近基层、贴近群众。
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爱的全民健身活动是吸引百姓锻炼、养成健身意识的重要形式,是服务全民健身事业的灵魂和生命线。
近年来,四平路街道坚持以“群众喜爱参与”为导向,使体育比赛活动更接地气、更有生机。每年的全民健身日,街道都会围绕“有规模、有创意、有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特点,开展各类健身讲座、活动竞赛等。
自杨浦区开展“一街一品”创建活动以来,街道体育团队积极开展精品团队建设工作,秉承“服务社区居民,搭建体育活动平台,打造精品健身队伍”的思路,以社区优势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体育品牌,有效提升了全民健身的参与度。
目前,社区共有体育团队75支,社区健身舞队、腰鼓队等在市、区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有效提升了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知名度。
2004年以来,四平路街道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13届社区健身舞大赛,连续7年举办“四平杯”乒乓球比赛。
拓展延伸,提高服务软实力
在硬件设施不断提高的同时,如何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软实力,为市民提供贴心、个性化的健身指导?
目前,四平辖区内共有29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其中国家级2名,一级7名,二级36名。2013年起,四平路街道提出“家庭健身指导员”的理念,通过广泛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者队伍,引导群众科学健身。
社区现有102位家庭健身指导员,社区公示牌张贴了他们的联系方式,便于居民电话咨询。
家庭健身指导员针对有锻炼意向的居民,详细了解他们的身体情况,量身定制科学健身、有氧健身运动处方,传授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常见慢性病的运动治疗等方法,引导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在家庭健身指导员的发动下,不少居民积极参与到全民健身中。
除了教给居民运动技能,家庭健身指导员还帮助退休、独居居民排解寂寞,在健身运动中有效促进居民间的情感交流。
作为上海首批“社区体育社会组织枢纽式管理”的试点街镇之一,四平路街道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服务为导向、合作为纽带、联合为方式,整合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公共体育场所设施等资源,联合开展社区体育赛事活动,更好地服务满足社区群众的愿望和需求。
“体育是民生”。四平路街道以建设“精品四平”人文社区和打造“15分钟体育生活圈”为载体,搭建平台,建立社区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吸纳社区群众体育团队负责人、社区单位群团组织负责人,以及学校体育工作者参加,服务和促进社区体育发展,形成体育工作的特色和亮点。
健康促进,打造时尚活力社区
四平路街道把健康促进纳入社区体育重点工作,积极打造充满时尚活力的“健康四平”。街道在社区实践“体医结合”,实行“主动健康”计划,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家庭健身指导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等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成员自身的主体作用,联手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进行非医疗式的健康干预。
目前,四平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正对“体医结合”项目第一阶段工作开展绩效评估,在此基础上,将总结经验,扩大工作覆盖面,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在现有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质测试站的基础上,四平路街道还在社区卫生康复中心、密云路睦邻中心、阜新路睦邻中心等公共场所新设3个体质测试站和运动小站,配备血压计、血糖仪等医疗器材,设置乒乓房、瑜伽室、棋牌室等体育场所,并按照“1+1+1”模式配备服务团队,即每个测试站配1名全科医生、1名健身指导员、1名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组长,定期向居民开放服务。
目前,已有3000户慢性病患者签约为服务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