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听力损失早防早治

  据新华社 每年3月3日全国爱耳日前后,听力障碍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人体重要的信息“接收器”,耳朵一旦保护不好,人就可能面临不可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大约有4.66亿人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而我国听力损失者多达9600万。

  专家表示早识别、早诊断、早干预是防治听力损失的有效途径。注重听力筛查,借助有效干预措施,听力损失可以治疗和成功康复。

  “听力损失有高度危害性,也有高度可预防性。”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卜行宽表示,除工业噪音,由于常用耳机听音乐、玩游戏等出现了“娱乐噪音”,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约11亿年轻人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此外,老年人听力问题严重,我国听力损失人群超过一半为60岁以上老人。

  卜行宽建议要对听力减退的表现有所警觉:成人接电话困难、常听不清他人说话要求重复,新生儿对突发的大声无惊跳或眨眼反射,3至6个月婴儿在有响声时不停止哭闹或活动,9至12个月婴儿的头仍不会转向说话,2岁的孩子仍不会讲两个字的词等。

  近年来,因滥用药物而导致药物性耳聋的患儿增加,其中不少患儿是滥用感冒药后出现了突发性耳聋。湖南省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护师彭湘粤告诉记者,药物性耳聋属于“感音神经性聋”,有些药物导致的耳聋是可逆的,有些则可能造成永久性听力损害。

  长沙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王蔓菁说,有些家长在孩子感冒后会自行给孩子服药,还喜欢搭配几种抗生素给孩子吃,这非常危险。近年来医院接诊的因感冒滥服药物导致的突发性耳聋患儿增加,这些孩子都发生了听力减退,多为单侧耳朵发作,大多数患儿的初期表现症状为听力下降或耳鸣,有的会伴有旋转性晕眩、恶心、呕吐等症状。

  彭湘粤提醒,婴幼儿应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甙类抗生素;如果孩子的长辈中有因某种药物致聋者,那么孩子也应该避免使用该类药物;如果病情特殊,必须使用这些药物,应该在密切监测下用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听力损害;一旦发现有药物性耳聋迹象,应及时就医治疗。

  “任何耳疾或听力问题都应做到早期发现、明确诊断、科学处理。”卜行宽提醒,应充分认识健康听力的重要性和听力损失的危害性,注意定期检测听力。不要随意掏耳朵,避免接触噪声,使用降噪耳罩耳塞。使用耳机时音量不超过60%,时间不超过60分钟。同时注意用药安全,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对于老年性耳聋,应尽早根据听力损害情况进行改善,如使用助听器等。

  佩戴助听器是听力障碍的主要干预手段之一。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龙墨举例说,对于0至6岁听障儿童而言,轻度和中度耳聋需要佩戴助听器,重度耳聋则需要进行人工耳蜗手术。但调查发现,中度以上听障患者使用助听器及人工耳蜗的比例仅为7.9%。

  在助听器验配方面,人们也缺乏足够的知识,不能正确验配助听器将影响对听力障碍的干预效果。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高志强说,对于双侧听力损失的人群一般建议双耳选配,因为双耳选配可以准确进行声源定位、改善噪声中的言语分辨率,还有利于减少单耳佩戴情况下非佩戴耳的听觉剥夺。然而,资料显示,在我国,助听器使用者的双耳验配率仅为15%,而在美国这一数字达到74%,澳大利亚高达80%。

  专家指出,耳朵的保护与眼睛一样至关重要,人们对听力障碍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亟待提高。龙墨等专家表示,当前亟须提高中度以上听力障碍患者助听设备的使用率,并通过精准发展听力学服务提升听力干预、康复能力。

  ■田晓航 李姝凝 邱冰清 帅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焦点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6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7版:时报周末·特刊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该拿什么来拯救“保健品控”
“好吃懒做”居然是疾病
听力损失早防早治
中年积极体脑活动有助防痴呆
图片新闻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健康05听力损失早防早治 2019-03-09 2 2019年03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