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白新村(下)

  ■刘翔 文

  回想起住在长白二村的那些年,令我难忘的还有那些不绝于耳的吆喝声——

  削刀磨剪刀!

  修——洋伞,阿有坏格皮鞋修伐!

  雪糕——棒冰吃伐!

  爆炒米花咯!

  ……

  这些现在已经在上海滩消失的吆喝声,是我小辰光每天都能听到的“天籁之音”。每当那语调抑扬顿挫、节奏铿锵有力的吆喝声在新村内回荡时,小八腊子们便会像跟屁虫一样,尾随在吆喝者后面,在新村里穿来穿去,模仿他们的声音一起大声吆喝,胡乱起哄。

  至今,每当身心疲惫时,我还会趁着无人之机,独自站在阳台上,朝着空旷的绿地,扯开嗓门吆喝上几句。这似乎有点恶作剧般的情感宣泄,既是对那些已经在这座城市消失的市井吆喝声的追念,更有着我对这些“天籁之音”从此一去不复返的失落感。

  说乡愁,道乡愁,留住乡愁显然离不开一个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回望那些年上海市的“二万户”,如果说,石库门是上海老城厢的一种城市记忆,那么,作为工人新村的“二万户”显然是令几代上海产业工人刻骨铭心的记忆“场所”。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新世纪,上海市开始进入了彻底告别“二万户”的时代。随着城市改造的大力推进,“二万户”逐渐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庆幸的是,上海市规划局决定,杨浦区长白一村228街坊的12幢上海市最后成片的“二万户”住宅不再拆除,将予以整体性保留,拟打造成为具有社区服务、文化功能的“城市客厅”。得知这一消息,作为一名曾经在“二万户”居住过的上海人甚感欣慰。记得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说:“无论如何,大都会的另外一种额外魅力,乃是透过它的转变,我们可以怀旧地回望它的过去。” 我期待着一个升级版的“二万户”早日呈现在杨浦大地上,为上海这座城市增添一种别样的魅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生活·资讯
   第06版:评论
   第07版:焦点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长白新村(下)
种兰
公园
白玉兰组诗
序曲
孙女点外卖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长白新村(下) 2019-04-09 2 2019年04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