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浦的大街小巷,有一群骑着电动车穿行的“白衣天使”,每逢约定的上门走访日,无论阳光明媚,还是风雨交加,都会及时进社区,为群众送去健康保障——他们是被誉为“家庭健康朋友”的家庭医生。
上海是全国最早开展家庭医生制度改革的地区之一,杨浦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近300位家庭医生,承担着“健康守门人”的职能,让成千上万的居民获得更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近日,调研团队记者蹲点控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录下“健康守门人”的工作日常。
看病更像是和老友“嘎三胡”
上午8点,控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忙碌的一天拉开序幕:挂号、就诊、取药等流程有条不紊地展开,大厅里候诊的阿姨爷叔们边聊着家常,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边熟络地和医生打着招呼。不多时,前来就诊的居民渐渐多了起来,狭窄的走廊需要侧着身走过。候诊大厅对面,正在加紧收尾的新综合楼即将投入使用,不久后,这里将成为上海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记者见到家庭医生季陈时,他已在诊室和他的“老朋友”聊开了。“阿姨侬今朝要开药伐?这几天身体情况还可以伐?儿子的婚礼筹备得怎么样了?”前来就诊的徐阿姨,多年来深受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困扰,经常跑医院开药,每次都反复向医生说明自己的健康和用药记录情况。自从签约了家庭医生后,这些麻烦迎刃而解。“签约季医生已经第四年了,我的身体情况他比我自己更清楚。”徐阿姨说,“来这里不像看病,更像是和老朋友唠家常。”
年轻、健谈、亲切,笑起来两个酒窝可以瞬间融化病人的紧张焦虑。季陈今年33岁,7年前从三级医院来到社区医院,就此扎根基层医疗岗位。作为控江路1039弄家庭医生工作站的团队长,季陈带领他的团队脚踏实地服务社区居民,先后获“上海市卫生计生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上海市卫生计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提名奖”等荣誉,在社区小有名气。
精湛的专业技术和细致贴心的服务,赢得居民群众的信赖。而更让记者惊叹的是,季陈对每位患者的健康情况熟稔于心,不用患者从头到尾自述病史,季陈一接诊便能切中要点,省时省心。“一些慢性病的治疗,需要改变多年的生活习惯,很多病人不高兴家人劝阻,却愿意听我的叮嘱。”季陈说。
在控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蹲点采访,让记者见到了许多和季陈一样年轻专业的家庭医生,因为对基层医疗事业的热爱和坚守,他们在社区收获了一批几乎每天都要来“打卡”的“铁杆粉丝团”。医生们感叹:“这种居民的信任带来的职业认同感,是我们坚定不移从事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精神支柱。”
远程“把脉”守卫居民健康
季陈介绍,通常一名家庭医生门诊时间会占到工作日一半以上,剩下的时间则是出诊时间,为年老不便、甚至瘫痪在床的病人提供上门服务。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底,杨浦区在册家庭医生近300名,签约居民总人数32.54万,签约率达26.15%,平均每名家庭医生负责上千位居民的健康管理。
如何在人手不足的条件下对签约居民开展精细化诊疗?如何突破瓶颈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建设?控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科技试行智慧医疗,对部分签约居民开展远程“把脉”,健全精细化诊疗服务机制,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当天下午3时,季陈结束一天的门诊任务,背上医疗包,骑上“小电驴”,前往控江路1197弄刘阿姨家出诊。刘阿姨并不知晓,季医生此次上门,是因为服务中心免费为她配备的电子血压计监测的数据,远程反馈到季医生的手机App上,让他及时掌握了自己的身体情况出现了异常。
在刘阿姨家,记者见识了这款升级版的电子血压计:通过改良的弹簧绑带,刘阿姨独自单手操作完成了测量;测量完成后,通过特殊的定制芯片实现微信绑定数据传输,刘阿姨和季陈的手机App上同步显示了新测量的血压值。在这款App的用户界面上,刘阿姨从签约后的血压变化情况一目了然,季陈根据情况设置用药提醒、用药指导,描绘出阶段性的血压趋势图。
“过去我们必须上门为病人量血压开药,中心城区病人密集,高峰期来不及挨家挨户跑,只能和病人打招呼再约时间上门。现在通过远程监控,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实现筛查,提高出诊效率。”季陈介绍说,这台电子血压计是突破家庭医生人力不足,实现精细化管理慢性病患者的“法宝”。
据控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车晓怡介绍,控江社区有8000多名高血压患者,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只有20多名全科医生的团队显然捉襟见肘。借助控江街道智慧社区管理的东风,向部分患者投放高血压远程监控设备,让医生、患者、家属组成高血压管理团队,更高效率地做好慢性病管理。“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把远程监控功能升级为一键呼叫功能,提高出诊效率的同时,提升反应速度。”
目前,控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率全市之先,为签约居民免费提供300多台新型电子血压计,接收信息逾十万条,信息反馈率达80%,大大提高了目标人群的高血压统查效率。近期,控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携手上海院士风采馆,首次启动院士结对签约服务项目,结合智慧医疗智能化设备的使用,将智能电子血压计送进院士家中,完成智能化设备的安装和签约服务,为院士专家们送上触手可及的健康服务。
破解全科医生“营养欠缺”之困
记者调查发现,“担心家庭医生水平不够”是目前家庭医生制度推广中的一大误区;此外,能否留住高专业水平的家庭医生,也直接影响到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
采访当天,记者偶遇控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场业务培训会,流程包括上级医院医生作专题讲座、各科室相互学习交流疑难病例、反思工作中不足……一位参与培训的医生告诉记者,大家都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除了院内现场教学,依托医联体建设,每位医生每月都有机会全脱产前往新华医院、杨浦区中心医院、控江医院等上级医院,通过科室共建、全专科联合门诊、带教示范等形式培训进修。
从三级医院医生转型到社区家庭医生,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有切身体会的季陈相告,上级医院的医生侧重于治疗疾病,但作为家庭医生,能有为病人寻找病根、再到帮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这让他收获了社区居民赋予的信任感。此外,在社区医院的实际工作中,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学科,“做全科人自己的事情,技多不压身”。
“和传统观念中认为社区医生普遍学历偏低、个人能力一般的想法不同,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很大一部分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除了临床业务能力之外,科研能力、英语口语能力也都在线,能服务不同层次的社区居民。”随行的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为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有很多二级、三级医院青年医生主动下沉到社区医院从事家庭医生工作。
记者从区卫健委了解到,由于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服务人群不同,其职称评定标准也有所不同。相比发表论文数量,基层全科医生更注重对实际工作的考核,有单独的职业晋升通道。为留住人才,外地家庭医生的房屋租赁补贴、交通补贴等福利待遇都有一定倾斜政策。
在人才培养途径上,同济大学医学院全科医学系及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和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启动实施“全科医生能力培育项目”,通过培训、科研、创新等活动,推动领衔家庭医生成长和“示范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完成“40名全科医生能力培育项目”。此外,新一轮的22名“社区全科医生儿科业务培训班”学习即将启动,将有效提升社区全科医生的儿科临床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