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新扩建的重症康复病房投入使用,床位增至14张
早期重症康复让生命重放光彩

  ■毛信慧 廖忠

  从能独立行走,到日常生活能自理,再到可以跑步、跳绳、骑单车,甚至打篮球,看着16岁的桐桐重回校园,很难想象,两年前,这个少年不慎从高处坠落而成为植物人。

  类似的案例每天都在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经过26分钟心肺复苏抢救回来的电工终于清醒,重新学习吃饭、喝水、说话,脑部肿瘤术后的患者在机器人的帮助下学习走路……

  这一系列“奇迹”的背后,其实是科学的治疗方法和先进的康复理念。过去,重症抢救的目的只是维持生命,对于后期病人或处于植物人状态,或出现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等情况,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的患者往往出不了ICU重症病房,即使转出了ICU,对其家庭而言,经济负担也很重。这几年,“重症康复”理念越来越为大众所熟知,不过这一理念相对在国外应用得较多,国内采用的医院还较少。

  何为“重症康复”?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神经康复中心主任陈真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纽约大学RUSK康复中心及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工作。“简单来说,‘重症康复’是医院在ICU抢救病人阶段即开始引入康复治疗,让重症治疗和康复治疗同时开展,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由ICU转入重症康复病房,可为患者提供24小时密切医疗监测和护理, 且可以开展积极的床上和床旁康复训练,旨在提高心肺功能稳定生命体征,促进基础疾病的恢复,减少功能丢失(残疾)的发生,减轻功能丢失(残疾)的程度,”陈真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康复医学发达的国家就开始了重症的早期康复,这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强调的医学新模式,即医学并非单纯的‘治病的科学’,而应当是‘维护健康的科学’。可以说,重症康复是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也是现代医学水平进步的标志。”

  据桐桐爸爸回忆,被送入医院急救时,桐桐已瞳孔散大、意识不清。虽然最终被挽回了生命,但桐桐术后一直处于昏迷,并伴有大面积脑部缺血、严重缺氧、脑梗塞和肺部感染。此外,坠落还造成其严重的右侧股骨干骨折。

  像桐桐这样的重症患者,以前都是在ICU治疗,恢复生命体征后才能转入普通病房,进一步治疗肺部感染、关节错位等问题。可如此一来恢复周期太长,往往会错过最佳康复时间。转入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后,该院神经康复中心团队立即对桐桐进行了全面评估。治疗团队认为,桐桐虽然处于昏迷状态,但未来苏醒和康复的几率较大,建议立即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

  意识不清的患者也能开展康复训练?陈真介绍,医院重症康复科的康复治疗团队可让患者哪怕在最小意识状态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大大降低患者因长期卧床引发的心肺功能减退、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情况,有效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我们主要通过早期的运动、吞咽、呼吸功能的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本体感觉刺激,音乐疗法,针灸及高压氧治疗等治疗方法,帮助患者达到最佳的康复预后。”

  此外,吞咽障碍也是颅脑损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神经康复中心采用“吞咽造影”检查及可视化喉镜,明确患者吞咽障碍的分期及严重程度,从而制定个体化的吞咽障碍康复策略,通过吞咽低频电刺激、球囊扩张、感官刺激、口颜面功能训练、摄食训练等方法,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桐桐苏醒了,身体状况越来越好,医生逐渐把他身上的各种管路去除。两个月后,桐桐已完全清醒,还能在辅助器具的帮助下行走。对此,桐桐的父母又惊喜又激动。

  不过,重症康复只是漫长康复路的第一步。据了解,该院神经康复中心由重症康复科、综合康复科、神经康复科、普通康复科组成,除了重症康复区域外,还配备有面积达五千平方米的康复治疗场地,包括上下肢机器人、虚拟情景互动康复治疗等先进设备,可开展康复评定、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言语治疗(ST)、传统中医康复治疗、机器人辅助治疗和高压氧治疗等项目。

  目前,重症康复的床位常年供不应求。可喜的是,该院新扩建的重症康复病房本月正式投入使用了,床位从原有的9张增至14张。新病房还增加了站立床和踏车等专业床旁康复设备,让患者在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但仍需高级别的严密护理时,即可开始适宜的床边康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3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4版:专题
   第06版:专题
   第07版:时报周末·公益广告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早期重症康复让生命重放光彩
报头
杨浦时报一版要闻01早期重症康复让生命重放光彩 2019-10-19 2 2019年10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