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发改委:推动军工路地区结构调整转型发展
结合课题调研并对照上海高质量发展要求,针对军工路地区传统国有大中型企业集聚、业态层级低、产出效率低、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区发改委双管齐下,调研排摸情况,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推动军工路地区结构调整、转型发展。
军工路地区位于杨浦滨江中北段,为定海路-黎平路-军工路(至闸北电厂)-黄浦江(含复兴岛)约8平方公里开发范围,分成两段,一是杨浦滨江中段,定海路至翔殷路,含复兴岛;二是滨江北段,翔殷路至闸北电厂(与浦东高桥地区隔江而望)。
该区域内结构调整中的市属企业多,外来人口多,违建面积大,安全隐患多。去年,针对复兴岛区域脏、乱、差情况,杨浦成立复兴岛综合整治办公室。今年来,虬江地区拆违3.5万余平方米,清理“三合一”场所870户2000人。
积极争取市级支持,纳入市级重点推进区域。作为沿江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军工路区域由于中央、市属国企数量多、协调难度比较大,区政府专题报告市政府,建议将该区域纳入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功能转型升级的地区之一。根据2019年1月31日市政府专题会议精神,杨浦军工路地区现已纳入市结构调整、转型发展“3+5+X”重点推进区域中“X”进行落实。
聚焦规划先行,统筹谋划高水平开发。对照上海高质量发展要求,科学论证形成该区域发展单元规划,细化转型发展各类技术参数指标,为具体项目提供规划依据。同时,根据全市产业地图功能定位、高标准打造滨江国际创新带,前瞻布局高端高新产业,提高集群显示度,成为新一轮发展战略高地。依托军工路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大中型企业,重点突出“科创”和“生态”主题,发展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科技研发、智能制造研发等产业,深化推进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太赫兹技术研究院等重大项目建设。
注重统筹推进,制定分类实施推进计划。结合“大起底、大整治、大结合、大协作”的工作方针,逐步推进实施“排摸一批、整治一批、升级一批、研究一批”项目。制定分类实施推进计划,进一步汇聚市场主体力量共同参与军工路结构调整、转型发展。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大起底”工作。核对、汇总沿线各街道上报的排摸情况,修正、完善基本数据和相关产业数据,尽可能做到不错不漏。制成《军工路以东工业用地排摸情况汇总表》,为下一步推进军工路转型发展工作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梳理相关地块情况,指导各集团为2020年详规做好充足准备。分别与上汽、电气、光明、百联、地产、东方国际、上海建工、申能等集团进行二次对接,进一步提高思想共识,督促各集团尽快拿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完成下属地块的产业转型升级。启动“大整治”工作。借鉴复兴岛综合整治经验,督促对污染源和脏乱差的主要区域进行彻底清理。建立各集团分管领导、联络员目录,做到“进得去、对得上”,畅通沟通联系渠道。
市东医院:三张“处方”解决慢咳患儿就医难
市东医院结合医院中心工作,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向前站位,聚焦哮喘和慢咳患儿就医的痛点、难点、堵点,出真招、下实招,在新华医院-市东医院儿科医联体协助下,实现优质医疗服务资源下沉,聚焦“一小一老”问题,深化“为民服务解难题”成效,努力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在第二批主题教育实地走访中,市东医院调研组了解到,小儿呼吸道疾病约占儿科门诊量的90%,其中哮喘和慢性咳嗽约为50%。儿科专家表示,长期和规范的治疗及随访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哮喘和慢咳患儿就医最大的难点在于,一些长期、反复发作的哮喘和慢咳患儿难以及时就诊,而且随访、治疗的依从性较差。调研组到临床一线听意见,听群众“吐苦水”,铆足劲头,借助新华医院-市东医院儿科医联体平台精准施策,开出三张“处方”,啃下“硬骨头”。
处方一:建立“慢咳儿童随访微信群”,减少失访率。由新华医院儿童呼吸科专家嵇若旭领衔,市东医院儿科专家及骨干参与开设了“儿科哮喘专科门诊”,截至目前惠及患儿1000余名。建立了“慢咳儿童随访微信群”,群内汇集100多名患儿,通过定期推送宣教资料、提醒预约随访,提高家长对疾病的认识,增强随访依从性,减少失访率。
处方二:建立患儿“慢咳档案”,实施个性化治疗。为每位患儿建立“慢咳档案”,详细记录遗传背景、病史、体检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制定饮食、运动、生活指导、检查和治疗等详细方案。根据不同病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免疫治疗、抗感染治疗、物理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做到治疗个体化,从而提高治愈率。
处方三:建立转诊“绿色通道” ,解决后顾之忧。根据“新华-市东儿科医联体”共建协议,双方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即:在市东医院就诊且经评估需转诊至新华医院的患儿,通过“双联转诊”由新华医院儿科安排“专家会诊”和“收治入院”。同样,新华医院患儿,经过检查、评估和治疗,病情平稳后可转至市东医院后续治疗与随访。
调研组通过一线走访,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开出三张“处方”,解决慢咳患儿家长急难愁。接下来,将依托“新华-市东儿科医联体”,完善“慢咳儿童随访微信群”体系、建立规范的检查及治疗体系、健全安全高效的转诊体系,即“1+1+1”儿童慢咳“防治结合”随访和转诊体系,使患儿远离“慢咳”困扰,确保主题教育解决问题一抓到底,见实效、出长效。
区血液管理事务中心:推出微信预约、一键打印
杨浦区血液管理事务中心近日推出“杨浦献血”微信公众号,市民朋友可以直接通过该公众号进行献血预约,时间地点一目了然,健康征询表也能一键打印。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区血液管理事务中心通过调研发现,区域内临时献血点位冷热不均的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献血率提升。
一方面,两辆流动献血车由于受市政建设影响,位置经常变动,让有意向献血的市民找不到方向。另一方面,五角场广场临时献血点位由于人流量密集,有时还会出现排队献血的情况。
换个思路解决问题,区血液管理事务中心党员们出谋献策:利用信息化手段破除存在瓶颈。通过开通“杨浦献血”微信公众号预约献血功能,实现手机在线预约,实时更新点位信息,新增手机自助填写健康征询表和一键打印功能,不仅拓宽了街头募集渠道,还方便市民参与献血,改善了献血体验。
为尽快提升公众号的知晓度和预约量,区血液管理事务中心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充分利用节假日在五角场下沉式广场、硕和生活广场,以及社区、学校等推广使用微信公众号。截至目前,通过公众号预约的献血者已超过200人,初步建立起固定献血志愿者库,有效地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充足、有序。
区民政局:打造符合杨浦口味的“睦邻小厨”
区民政局紧密结合深度老龄化区情,组织开展老年助餐服务专项调研,聚焦社区老人普遍关注的助餐服务“小问题”、“小麻烦”、“小期待”,多方协调社会力量参与,努力打造符合杨浦口味的“睦邻小厨”。
智慧平台解决膳食“小问题”。针对老人胃口小、单份菜量大易浪费“小问题”,区民政局引进智能售餐设备,在江浦街道“康善”和殷行街道“久安”两个“睦邻小厨”开展试点,老人就餐采用自助取餐、自动称量、按克计量。红烧肉单块买、虾一对挑,智能售餐设备既满足了味蕾的需求,也达到了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成为老人们的助餐“神器”。同时,该设备还为助餐运营方提供了销售数据简报、备餐、菜品、绩效等后台数据管理。
金融平台解决支付“小麻烦”。根据“睦邻小厨”行动方案要求,助餐点取消现金结算,统一使用充值消费卡,老人到银联覆盖助餐点用餐,凭敬老卡或社保卡,即可“一卡通吃”。区民政局积极与银联达成合作,实现了涉及13家银行的敬老卡或社保卡数据对接,银联与区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实时到账数据互通。现阶段已有2个助餐点使用智能售餐设备、19家助餐商户62台POS机投入使用,服务范围覆盖杨浦区11个街道,后续还将继续增加智能售餐设备及POS机投入使用。同时,助餐机构将消费数据采集等繁琐工作交给银联,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同时也满足了政府补贴资金高效、精准、安全、透明的结算需求。
社会平台解决需求“小期待”。杨浦“睦邻小厨”推出以来,得到了社区群众的肯定。在检视问题过程中,区民政局更多地关注社区老人的“小期待”。例如,顺平路助餐点针对周边群众优质餐食“期待”,依托社会民营企业建立中央厨房,规模化采购、工厂化操作,除丰富了中、晚餐菜式种类、品质,还增设了早餐供应,价格便宜、口味不错,供不应求。殷行街道南部片区公共服务设施紧缺,区民政局积极整合“欣益”养老院内部食堂资源,改建完成欣益“睦邻小厨”,日均供餐量达400客。根据规划布局,年内杨浦区将建设完成社区长者食堂6家、老年助餐服务点17家,以更好地满足群众就近助餐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