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分外妖娆的杨浦滨江

  ■耿勇 文

  秋天,是硕果累累收获的季节,是层林尽染美不胜收的季节。今秋,也是我们杨浦人骄傲自豪的季节。

  当滨江道旁的粉黛草,粉红一片,谁也不会想到,习主席来了,他步行在我们晨跑和漫步的滨江栈桥,察看两岸风貌,告诫我们,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遗存,坚定文化自信。

  我的出生地不在杨浦,虽后来成为新上海人,也还是不会说地道上海话。但这里早已是我的家园,我在江湾五角场居住了35年,在这里成家立业,在这里度过了我人生最宝贵的时光,也在这里见证了杨浦人在这块沃土上,踏着改革开放的节奏,发挥聪明才智,“咬住青山不放松”,一茬人接着一茬人,一张蓝图建到底的魄力和决心。功到自然成,云开日出,今日杨浦区的独特魅力,从这分外妖娆的杨浦滨江便可管窥一二。

  我妻子从小在提篮桥长大,在她读小学的时候,觉得江湾五角场是一个遥远的概念,学校组织活动,来趟现在的森林公园,当年的共青苗圃,要带上干粮,天亮出发,天黑而归。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来上海时,江湾五角场最雄伟壮观的楼宇,就是我们空军政治学院的办公楼,却是日本侵华的物证。那时的五角场定位就是城乡结合部,随处可见可闻稻田菜地,鸡鸣犬吠。杨浦的居民,乘车去外滩,去南京路,说是“去上海”,说顺了嘴,仿佛自己居住的不是上海。尤其让人底气不足的是从地图上看,杨浦区是靠江边的,可实际上我们从没有机会,在杨浦区的江边漫步,观赏江景。黄浦区名中有“浦”是名副其实的,因为他们有享誉国内外的外滩,浦东名中有“浦”后来也名副其实了,因为有了浦东滨江大道。只有杨浦区名中的“浦”徒有虚名,一春江水,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故乡来人,我总陪他们浦江游览,从外滩登船观赏两岸夜景,浦西的外滩,万国建筑群,在灯光的点缀和簇拥下尽显魅力;浦东陆家嘴,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灯光璀璨,风格迥异,让人惊叹和痴迷。可船行不久,人们的惊叹声消失了,只有“哗哗”的江浪拍打船舷,还有“呜呜”的行船声。因为行船至此,江边两岸已黑灯瞎火,漆黑一片,即便偶尔有微弱的灯光闪过,也如同萤火虫一般,与适才两岸美景相比,真可谓天壤之别。每逢此时,我便知道那是杨浦区属地了,那里有码头,有仓库,有厂房,白天这里卸煤炭,卸黄沙,渔人码头曾经常见渔夫们从木船上挑着鲜鱼,“吱吱呀呀”走上跳板。夜晚荒寂无人,一切笼罩在夜幕中。游人不再观景,也无景可观,回到船舱闲聊,等着船行掉头,再回外滩。

  杨浦要发展,滨江要开发。我作为杨浦区的居民,有幸曾当过一届区人大代表,每次在沪东工人文化宫开会时,代表们献计献策。在滨江开发中,区委区府不畏困难,迎难而上,听取专家和市民的意见,挖掘和保持自身的传统,让滨江的美,美在光影交织,美在新旧共存。今天我们走在杨浦滨江大道上,移步有景,杨树浦水厂、英商怡和纱厂、祥泰木行旧址、瑞镕船厂旧址等16处文物建筑和优秀历史建筑,向游人们描述着曾经的辉煌,讲述着“大杨浦”曾领先于世的工业基础和贡献。这里像一座身临其境的博物馆,像一幅移动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它成为了城市的名片,收藏了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忆。不忘历史,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牢记使命,才知道我们应该往哪里去。百年前杨浦的辉煌已载入史册,再创辉煌要靠我们秉承传统,开阔视野,继续拼搏奋进。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入夜的滨江道,宁静而安祥,色彩缤纷的灯光,衬托着江岸的景观,与月辉交织,随波剪裁,变幻莫测……扶栏眺望,任秋风拂面,看浦江两岸,水天一色,分外妖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资讯
   第07版:焦点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时刻准备着
分外妖娆的杨浦滨江
水天一色(杨浦滨江)
黎川八景
用水变迁“三部曲”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分外妖娆的杨浦滨江 2019-12-03 2 2019年12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