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水变迁“三部曲”

  ■裘影萍 文

  搬进独门独户的配套公房已经20年。与先前住在老城厢老式居民区比较,除了住宅面积宽敞,令我最满意的是用水。每当独自站在水龙头前洗东西的时候,以往用水的尴尬往事就会浮现在我眼前。

  第一部曲:给水站

  “给水站”这个名称是上海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生事物”。当时的上海老城厢,道路狭窄,自来水管没能接到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很多居民就只能用给水站的水。

  所谓给水站,就是在一个距离用水户相对中心的位置,装上一个较大的水龙头,再套上一根很粗的橡皮管,旁边还有一个很大的水池。每天清晨给水站的管理员就会把水池注满。等到吃过早饭6点以后,陆陆续续人们都来了,开始排队在水池里舀水。我记得很清楚,每根竹筹码1分钱,可以换来一铅桶水。由于预先在水池里放满了水,排队候水的时间就缩短了。

  由于我家离给水站较远,我和姐妹们去给水站买水,不像其他小孩那样用一个铅桶提水,为了节省时间我就用两个铅桶挑水,开始是两个半桶,挑的时候水还会晃到桶外,时间长了,掌握了挑水的技巧,挑满桶的水也不会晃到桶外。以至于我以后到农村“接受再教育”挑大粪的时候,粪桶也很平稳,受到了一致好评。

  第二部曲:公用龙头

  随着时间推移,老城区得到了逐步改造。上世纪60年代后期,很幸运,我家告别了给水站,用上了自来水。此时老城区还有很多人家仍在使用给水站,上海最后一个给水站消失要到1999年。

  当时,我家使用的是公用水头,即一个门牌号码10多户人家用一个龙头、一个水斗。那麻烦的事情可多了,由于大多数人家都在上班以前用水,水龙头经常出现等候用水的情况,碰到正在用水的人动作慢或者与等候者有隔阂有意占用水龙头洗东西,等候的人会急得“双脚跳”。

  当时一个弄堂20多户人家上百号人口共用一个大水表,用水费用按照人头摊派。由于户多人多,每户轮流承担每月大水表付费任务,每到付费前由轮到付费的家庭负责统计每户用水人数,再在弄堂墙上予以“公示”。一般而言,固定的人数是不会错的,问题在于张家的亲戚来住上几天,李家的儿女农村插队回家小住。按规定,5天一计算,不满10天超过5天的算5天;不满15天超过10天的算10天……以此类推。可能是有意,也可能是无意,经常出现有人家少报或者瞒报临时居住人数、天数的事情。由此,又出现了邻居“侦察”隔壁人员进出的事情。为了水费多付少付,虽不至于大打出手,但邻居间常常闹得不可开交。邻居间为水费争吵的事情,当时还被冠以一个时髦的名称:批评、自我批评与反批评。

  第三部曲:小水表

  后来,终于实行了以门牌号码为一单元,装大水表的用水方式。为了避免人头多报少报,洗衣服用水太多等矛盾,有些人家装上了小水表,装小水表的人家贴一个字(立方米)给大水表,大水表的其余用水量由没装小水表的人家分摊。再到后来,家家户户都装上了小水表,但是每月大水表的用水量总是大于小水表抄表数之和,差额部分就由各户承担。但是,在承担的问题上,又出现了计算方法上的分歧,有的主张每户平均分摊,有的主张以用水量大小摊派。最后,经过开会商量,为了避免计算上的繁琐,决定每户平均分摊。显然,用水量小的人家吃亏了。几家用水“大户”便常常递烟以示“敬意”。

  如今,独用水表不再为用水尴尬事操心了。少了互相间的争论争吵,也多了一些独门独户的寂寞和烦恼。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资讯
   第07版:焦点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时刻准备着
分外妖娆的杨浦滨江
水天一色(杨浦滨江)
黎川八景
用水变迁“三部曲”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用水变迁“三部曲” 2019-12-03 2 2019年12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