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家乡是浦东

  ■姜德福 文

  1990年5月,在东北驻军某部任政治部主任的我,来上海参加一个工作会议。一天在下榻的宾馆里翻看当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一条新闻,就是报道浦东大开发大开放的消息。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浦东人,自1962年入伍,离开浦东也快有30年了。如今看到家乡即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当即拔笔在报纸上写下:“家乡在召唤!”尽管我当时身在千里之外的北国,但心系故乡,始终关注着浦东的发展变化。终于在1993年的10月,如愿如偿。一纸调令,把我从东北调回位于五角场的一所军事院校工作,与浦东只有一江之隔。后来,黄浦江上架起了多座桥梁,开通了多条隧道,浦东浦西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打开现在新版的浦东地图,在新起名的碧云路、明月路和云山路、白桦路四路纵横相交的一块地方,就是生我养我的浦东老家——姜家宅,属金桥乡管辖。这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一条“华漕浜”横穿村中,几条小河流把一个宅子分成数个村落。浦东开放开发,这里的农民搬迁到了位于金桥湾的新居里,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城镇居民。为与周边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高档别墅区配套,这个小村庄被改造成了一个集餐饮、经贸、购物、游乐为一体的商业中心。

  那时候的金桥乡政府在金桥镇上(不像现在,说是金桥乡,但乡政府所在地却在张桥)。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浦东开发前的金桥镇,只有一条百把米长的老街。一条马家浜和一条铁路线把老街分为三段。马家浜上有一座石桥,起名金桥,金桥镇由此得名。铁路通小火车,从庆宁寺至川沙,早晚各一个来回,金桥是途经的一个站点,小火车进出站时的汽笛鸣叫,打破了乡村小镇的寂静。中街相对比较热闹,沿街的两边开出一些店铺,有米店、布店、杂货店和豆腐坊等。每到星期日,是赶集的日子。大清早,周边十里八村的农民在此沿街摆摊,出售一些自家种的农产品或者在河流里捕捞的鱼虾等,换得钱后再从街上买柴油盐酱醋回家。

  过去这里不通公交车,农民进城里去,大都是步行至庆宁寺、歇浦路、东昌路等渡口乘轮渡过江到市里。我记得在镇上的陆行中学上学时,得过一次全市的中学生优秀作文奖,在市里领奖后从东昌路渡口步行回家,走到半路走不动了,钻进一个烧砖的窑洞里,就地躺下,到天亮后才爬起来重新走着回校。现在这种景象已不复存在,改革开放使金桥变了样,林立的高楼大厦替代了原先破旧低矮的住宅,中环路高架穿过金桥镇,地铁6号线、9号线一南一北横穿金桥,宏伟的金桥立交桥成了纵横交错连结八方的交通枢纽。

  改革开放使我的家乡浦东金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像西门子、贝尔、通用、日立等国际一流企业纷纷落户金桥,在金桥广阔的田野上耸立起了一片片现代化的厂房。金桥镇及其周边,商贸大厦、大型超市、别墅楼房比比皆是。浦东开放开发,金桥定位为出口加工区,与陆家嘴金融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外高桥保税区和孙桥现代农业园区齐名。如今,上海浦东金桥正在全力打造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区。

  想想蛮有意思,人生好比在画圈,绕了一圈,从起点又回到了原点。30年前,我入伍离开上海的时候,是陆行中学校报《陆行报》的主编,30年后回上海,又在部队的一所院校里任校刊主编。由此感悟到,人的一辈子经历,大概和在中小学念书时打下的基础有很大关系。陆行中学是一座有着70多年历史的老学校,在浦东还是蛮有名气的,2010年被命名为浦东新区实验性示范高中。

  回到上海后,还曾遇到过一件有趣的事情,一次回浦东时竟然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30年前,离开浦东的时候,老家周边都是农田,仅有的一条马路是杨高路,是铺着煤焦的狭窄乡间公路。记得,我到新单位报到安顿下来之后,找同事借了一辆自行车,顺着黄兴路、宁国路一直骑下去,到江边摆渡过去就是歇浦路。凭着旧时的印象,我以为穿过洋泾镇,沿着建平路到杨高路,就能找到家了。

  没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浦东到处成了建设工地。不仅杨高路拓宽了,而且在浦东大道和杨高路之间又多出了一条宽阔的新马路张杨路。当时还正在建杨浦大桥,在引桥延伸的杨高路和建平路交界处,正在修建罗山路立交桥,周边几公里范围内都封闭起来了。我骑着自行车在那里转了好几圈,就是找不到回家的路。好在我还能说一口“浦东闲话”,找到老乡打听有小庙的姜家宅,总算在一位大娘的指引下,才找到了回家的路。

  1994年元旦前夕,近90高龄的邓小平视察浦东,冒着严寒兴致勃勃地登上杨浦大桥。老人家笑吟:“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

  我领悟小平所说的“今日路”,不仅仅是指的浦东新修的四通八达的高架立交道路,更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开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寓意深刻。我以小平的诗句“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为题,结合浦东开发开放的实践,撰写了一篇学习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会文章,赞颂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精神和革命风格。这篇长达8千字的理论文章在1995年2月13日的《解放军报》全文刊出后,当年就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 ”奖,并名列全国34篇获奖文章的榜首。

  退休后,空闲时间多了,我能常回浦东看看。驻地营门口有一部大桥三线公交车,直通浦东金桥。我会时不时坐上车,在金桥周边走走逛逛,什么也不为,就是走一走,看一看。浦东开发开放这30年的变化太大了,所到之处,已经难觅旧时的踪影,但每一次“回家”都有新变化,新感悟。30年里,浦东发展了,国家强大了,所经历的既有风雨,更有彩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焦点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资讯
   第07版:焦点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我的家乡是浦东
初夏
妈妈,让我陪您慢慢变老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我的家乡是浦东 2020-05-19 2 2020年05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