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凤城新村小菜场

  ■邱伟坚 文

  儿时居住的新村离凤城菜场最近,印象中是家长去得最多的场所。

  它开设在凤城路东侧的新村楼房底层,地方宽敞外貌不凡,据说还属于“外宾参观接待单位”,而不像老城区菜场一般是摆在弹咯路两边的露天摊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村人是不会天天去光顾百货商店的,但小菜场是每天要去的,所以有些年纪的周边邻居,讲起这家小菜场的闲话依然很多。

  最头痛的是隔夜摊头前,就流行摆上充人头的砖头篮头,但一到早上头开秤时,往往涌来一伙起哄插队的,不仅将昨晚摆着的砖头篮头废掉,而且将早起来规规矩矩排队的队伍也给废掉了。粥少僧多人心不古,为了自家肚皮饱饱,就会有人面皮老老了。印象最深的是1972年尼克松来上海,上级传达大家要“不亢不卑不冷不热”。他们车队要过的这家小菜场里,陈放了许多平常不会露面的农副产品。同学一个阿姐这天正好夜班出来路过,看到原来空落落的水产摊上摆了许多新鲜带鱼,赶紧买了两条,只是还奇怪周围怎么会有外国人在拍照片,出来时有人关照让她从后门走,这才知道不对了:门口处有人候着,也是副“不亢不卑不冷不热”的表情,带鱼还给对方,钞票再还给她……同学阿姐事后自嘲:我做了趟群众演员!

  凤城菜场有许多温馨的回忆:当时上海人家咸菜大部分是自家腌的,所以每年雪里蕻上市时会几十斤上百斤地买,菜场就会安排专人踏黄鱼车免费送到每家人家;早市跟午市收摊后,菜场门口水门汀地坪跟摊位用水龙头冲得清清爽爽,有小朋友会来沿门口摊头的台板上头打乒乓,老爷叔会拖只板凳来打扑克下象棋,还会有老阿姨携着棉花胎铺条席子在上头钉被头。在我眼里营业员当中最辛苦的是卖水产的,那时每年春节凭票证供应带鱼,清早开秤前,一大块冰冻带鱼从冷库里拖出来,用木榔头一记一记将带鱼从硬邦邦的冰里敲出来,顾客们穿着棉袄在边上看热闹,敲冰老师傅衣裳脱得只剩一件棉毛衫,额头上汗水直淌。前些年我到吕四渔港,看到水产加工场工人将一排带鱼上敷张塑料薄膜,一铁盒子装满后放水池里浸一浸然后进冷库,运到市场后稍微敲一敲就好分离开,不禁想到了当年穿着棉毛衫敲冰的师傅。

  后来集贸市场逐渐取代了新村小菜场,菜场里不论价钿、数量、品种,最主要新鲜程度是没优势可言了。有段时间这家菜场只好摇身变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后来又变成家具卖场,只是再改也没老早人丁兴旺的景象。

  随着机制创新,将集贸市场引入室内菜场,凤城菜场又恢复了生机,天天顾客盈门,菜蔬品种更是今非昔比,与老早的小菜场又不可同日而语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焦点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6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7版:English Edition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平和之味
谜谜子的怀念
绿阴生昼静
凤城新村小菜场
新年正在过去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8凤城新村小菜场 2020-05-30 2 2020年05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