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要夯实“稳”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当前,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任务依然艰巨繁重,要立足常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牢牢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做到内外兼备;也要坚持精准施策、分类施策,持续优化完善工作举措,做到松紧相宜。要追求长效,进一步总结好经验、建设好体系、保持好习惯,固化疫情防控的有效做法,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引导群众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公共卫生安全的建设者、守护者和受益者。
经济发展要拓展“进”的态势。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总钥匙”,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断巩固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做深价值链,既要聚焦前端,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持续跑出“加速度”;又要着眼末端,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更多创新性成果、关键性技术、引领性产业。做强功能链,聚焦滨江、大创智、大创谷、环同济等四大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重点区域重点工作,在做强自身功能和带动周边发展中形成辐射和联动效应,实现核心功能区串珠成链、连点成片。做大产业链,紧盯符合杨浦产业发展定位的好企业、大项目,不舍昼夜、倍道兼进,下好招引的“先手棋”,打好培育的“主动仗”,努力把产业特色变为发展亮色,更好地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做优生态链,在服务上做加法,在负担上做减法,做好“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金牌店小二”,主动接纳新观念、包容新事物、支持新创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推动更多激荡人心的奋斗故事在杨浦涌现。(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城区环境要提升“靓”的颜值。作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首发地,我们要进一步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注重城区建设和管理的全领域、各环节,以更优的供给满足人民需求,用最好的资源服务人民,全力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区环境。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形象提升相融合,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打造更多像杨浦滨江、大学路、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这样的“网红打卡地”,让“来者心动”。在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处紧盯不放,在社区软硬件改造等“小”处持续用力,把精巧心思用在城区的一街一景、一草一木上,将城区的每一个角落绘成精美画卷,让“观者心悦”。把群众的向往作为治理的方向,把群众的需求作为治理的追求,把群众的痛点作为治理的重点,把群众的感受作为检验治理成效的标尺,在提升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科学化、法治化水平上下更大功夫,让群众更加便捷地获取公共产品、更加舒心地享受宜居生活,让“居者心怡”。
民生服务要增强“保”的质量。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先后28次提到了“人民”,充分体现了总书记一以贯之的真挚为民情怀和始终不渝的强烈责任担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我们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中去,全力做好民生保障各项工作。旧改是杨浦最大的民生,要将旧改作为应尽之责、分内之事,能早则早、能快则快,一鼓作气啃下这块“硬骨头”。同时,用心用情做好就业、救助、养老、托幼等工作,守住底线民生、保障基本民生、提升质量民生。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要以夙夜在公、时不我待的干劲,紧抓机遇、迎难而上的担当,把一项项工作指标细化、落实,在改革创新中挖掘潜能,在时代变局中开拓新局,杨浦发展的航船定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