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时报周末·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再“读”上海——
人民的城市就是这样丰富精彩
2020上海书展已于8月18日闭幕。书展期间,全国各大出版社汇聚现场,不同年龄层的读者都能徜徉其中,感受书香魅力。■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据新华网 打开一本心仪已久的好书,上网预订一张IMAX影厅的电影票,周末约好友一起欣赏户外音乐会……故事片、纪录片、电视剧在社区和商圈实现露天放映!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各色展览应接不暇,文艺演出也都回来了!过去一个月,黄浦江畔的昼与夜又热闹非凡起来。

  这里是上海,人民的城市生机勃勃,始终充满美好向往。中外文化交相辉映,现代和传统文明兼收并蓄,建筑可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

  从快递小哥到“网红”医生

  为阅读而坚守,让城市更温暖

  “感谢热爱阅读的上海!”8月18日,2020上海书展的闭幕日。入夜时分,浦东陆家嘴的“黄金岸线”为书展亮灯,感谢读者和志愿者,也感谢出版发行机构,更感谢热爱阅读的这座城市。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即使是盛夏时节,坚持举办一届书展着实来之不易。

  应对疫情,上海书展用文化软实力“说话”,控客流、勤消毒,最终带来的是高质量发展。初步统计,截至8月17日,上海书展内外相关页面总浏览量达1.14亿次,线上活动观看量突破610万次;与此同时,上海书展主会场入场读者数量仅为去年的三分之一,但人均消费却同比增长23%。

  18日晚,赶在上海书展闭幕前一刻,湖北籍快递小哥李兵栋亮相位于上海市虹口区的书展分会场,等待他的是一场直播活动。上海人民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快递小哥”的逆行》在书展热销,李兵栋正是书中主人公之一。

  “我平时就喜欢读书,特别是纸质书,所以一直很想参加上海书展。”尽管李兵栋只是初中毕业,但工作之余有阅读习惯,有时也会参加一些作家讲座。这名快递小哥希望,下一届书展,他能与“并肩作战”的医生护士们以读者身份再多逛一逛。

  初步统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旗下各出版社在本届书展推出《中国战疫!》《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第一时间——写在春天里的上海报告》等近20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版物。其中,《2020中国战“疫”日志》等被翻译成日文、法文、英文等,实现了多语种传播。

  书展上,一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医护人员亮相,他们或是书中主角,或是作者,每当“白衣战士”亮相书展,现场就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举办讲座、现场见面及签售,把张文宏医生的“书展之旅”排得满满当当,他在工作之余为一线媒体记者签名赠阅他主编的《病菌简史》,书中详解17种病菌的前世今生。他感慨:“做好日常一点一滴的科普,为的是每个人的平安健康。”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介绍,在一届书展背后,有无数快递小哥日夜坚守,为读者第一时间提供书刊快递服务,而很多医护人员日常在岗位上忙碌甚至没有时间逛一逛书展,今年还有一些医务工作者为书展防疫提供特别保障,他们都是书展“最可爱的人”。

  从红色文化到海派文化

  “初心之地”攀登精神新高度

  8月16日,气象台发出“高温橙色预警”的周末中午,朵云书院上海中心旗舰店依然客流旺盛。这里是上海书展分会场之一,从周六到周日连续举办多场文化对谈活动,吸引众多青年参与。

  “书展外场活动,也是一票难求。约晚了,一定没机会。”常住浦东张江的“新上海人”田小姐告诉记者。

  漫步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52层楼的“朵云”,《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位居畅销榜单前列。今年上海书展首发的这部新书收录了上海代表性的56处知名建筑,以图文并茂、中英对照的形式,介绍建筑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阚宁辉说,这部新书旨在以建筑为载体,生动诠释“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的城市内涵、品质、特色,打造展现上海城市形象、代表上海城市文化特色的必读书。

  在“朵云”,还能看到《革命者》《细节的力量——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创立之路》等上海书展最受关注的红色主题新作。其中,《革命者》(上海文艺出版社)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斗争历史,塑造了血肉丰满、英勇无畏的革命者群像。另一部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和学林出版社共同出版的《初心之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纪录》也广受读者好评。

  红色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底色。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交织交融,共同铸造起上海文化品牌,赋予上海旺盛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初心之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纪录》的编者之一、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说,上海之所以成为现代新文化中心,与城市空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鼓励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更深入地去‘阅读’上海,从人文地理和空间的角度去理解上海,不忘初心、鉴往知来。”

  从海纳百川到追求卓越

  东方大都市这样领风气之先

  不仅仅是上海书展,也不仅仅是阅读。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总在不经意间引人入胜,让人惊喜。城市文化的软实力从哪里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是上海文化艺术界的一片情怀担当。

  7月20日至今,全国电影院复工“满月”,上海在短短一个月内,连续举办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第26届上海电视节,同期举办的还有上海夏季音乐节,以及一系列夏季主题的户外文化交流活动。

  一组数据显示了这座东方大都市如何引领风气之先。不到一个月,上海全市电影院(含影城)复工占比已超76%,全国单日单城电影票房贡献率持续位列第一。电影《八佰》点映之际,也得益于上海这座英雄之城的票房贡献,排片场次日均超过1000场。

  短短一个月,上海市电影局综合运用补贴措施、激励机制等,既鼓励企业复工,又引导观众有序回到影院。“若非上海方方面面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和专业服务,很难想象上海国际电影节如何在短时间内筹办成功。”一位日本电影人通过视频连线感谢上海。

  露天电影和户外演出更是上海引领今夏全国时尚潮流。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一带一路”电影周活动“搬”到了浦东新区南码头路街道居民的家门口。观众李晓静说:“露天观影让我们这些‘70后’又找回了儿时记忆。”

  文艺演出也不例外,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户外演出在这个夏季已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28场演出荟萃形形色色的中外文艺新节目。从评弹、评话,到爵士乐和音乐剧演唱会等。主办方介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剧场千方百计调集全国优质演艺资源,丰富上海夏日的演出市场。

  再联想到上海书展,包括本届在内的历届书展,不仅是沪版图书的“主场”,现场还大量展售长三角各省市图书、长江流域各省市图书等。这是一年一度全国出版界的海派聚会。

  总部位于北京的中华书局连续多年亮相上海书展中央大厅举办推介活动。今年又有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金史》《梁书》读者见面会。围绕“周秦汉唐的经世之道”“《史记》精读”等,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的学者纷纷登坛开讲。

  又比如,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等海派大出版机构近年来集中推出一批科幻经典。2020年,韩松的科幻小说《地铁》《高铁》《轨道》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和未来事务管理局联合推出修订版。书展上,青年科幻作家陈楸帆赞誉这座孕育“科幻母题”的城市。上海不仅有大批热情的读者,更有孕育高质量出版的大环境,这显示了国际大都市的宽广视野。

  “‘上海’也是一个动词。”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革命者》作者何建明说:“上海精神,包含着祖先对大海及其代表的远方的向往;今天的中国逐步迈向世界舞台中央,一路走来,上海精神与行动中的上海,举足轻重。”

  ■许晓青   吴霞   王婧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焦点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6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7版:公益广告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人民的城市就是这样丰富精彩
把共同的创造力孵化成新创意,推动“生活艺术化”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化06人民的城市就是这样丰富精彩 2020-08-22 2 2020年08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