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一梯两户的三楼,加装电梯所得“好处”很有限。但我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冷漠待之,而是很为关切“加装”的各种信息,为能加装鼓与呼。因为我一直记得当年插队时的一段经历,学到的一段非名人所讲的“醒世明言”。
那时候,生产队两户人家为建房争吵不休。前面的人家,原申请建“两间房”,后考虑到一儿一女渐渐长大,同居一室不太方便,改成了“小三间”,总面积没有扩大。后面的人家一口咬定“两间成了三间”,违背了“批复”,要求拆掉“多出的一间”。为此争吵得几乎拳脚相加。在我这个“调解员”感到束手无策难处理之时,大队支部书记三言两语就解决了——他只找后面的那家,着重说了句“上半夜为自己想想,下半夜替别人想想”。这句话,从此牢牢扎根在我的脑海里。
话很朴实,但很扎实,内涵丰富,我的理解是——处事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使“己所欲,但也不强加于人”;做人要讲情和理,不仅要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别人想想,甚至要多为他人想想,“让他三尺又何妨”。否则,时时、处处只想自己,小鸡肚肠,锱铢必较,面目丑陋。我把这句话升华成“与人为善”,用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加装电梯中,无论“好处”多少,我都应该尽一点力,因为很多人确实需要。
其实,我们楼道有我这样想法的不止一家。
在楼组长征求意见时,一楼的两家,很爽快地签了字。一家两口子都是60多岁的人,对上年纪的人爬楼梯的不易,有一定感受。他们对楼组长说:“同为年纪上去的人,能相帮时就相帮。”对他们的爽快,我内心充满了感动;一楼另一家,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他的爽快,不仅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刮目相看。
到了二楼,出了点小意外。两家的情况相同——妻子都在儿子家帮带孩子,只有两个家庭“庭长”留守,对签字有点儿犹豫。楼组长是个爽直的人,心直口快地说:“算了,我知道你们做不了主,我找你们家‘政委’。”事情的发展真如楼组长的预料,第二次征求意见时,两个大男人都很豪爽地签了字。楼组长和两位“政委”如何唱一台戏的,我不知道;两位“政委”如何与“庭长”沟通和下达指令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找政委”的效果出奇的好。对楼组长在加装电梯中的作用,我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庆幸我们楼道选对了一个好组长。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用来描述我们楼道加装电梯的签字,也是很合适的。短短时间,顺利签字,不是哪个人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大家长期相处酿就的邻居间的相知、理解、宽容。
6楼原住着一对老夫妻,因难爬楼梯而借住它处。如今,楼道准备加装电梯,他们很高兴,委托楼组长代为签字,并表示只要一装好,就马上搬回来住。
我庆幸我们楼道住着的都是好人品、好情操的好邻居。“邻居好,赛金宝。”在加装电梯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也让我们更珍惜这一点。
签妥字,只是加装电梯的第一步,后面的“如何装”,更需群策群力,共同商讨,既不适用“少数服从多数”,也不能“少数绑架多数”,最大限度地取得一致,方体现出“自治”的优点。起初,我们选择的是眼下通行的“业主集资,聘请电梯公司安装,业主所有、共管”的加装模式。在深入探讨中,大家发现在建好投入使用后,可能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无人负责管理、无人牵头收费、无人组织维保”的尴尬,对加装电梯的热情冷了不少,似到“疑无路”的境地。
恰在此时,一位业主带来新的“骋隆加装模式”——加装公司全额垫支,并承担建成使用后的电费和维修保养,业主只须按月交付使用费。
经过权衡比较,大家一致选择第二种模式,因为它消除了“后顾之忧”。加装电梯顿时“柳暗花明又一村”,进入谈判准备。
我们的方针是“凝聚内力,借助外力”。把楼道里从事财务的、法务的、销售的人才都请来,还有人把搞建筑的儿子也拉来,组成了强大的“谈判团”,与经过比较而优选的“骋隆电梯”谈判。在初步接触中,公司代表感觉我们楼道是准备最充分、思考最严密、提问最深刻的一个楼道。同时,我们向已加装电梯的楼道取经,完善我们的设想和要求。并请居委的陈书记为“顾问”,帮我们把关,陪同我们商谈、协调、谈判,确保加装的顺利。
加装电梯还在路上,但我坚信,一定能顺利地加装成功。“上上下下享便利,来来往往够自由,甜甜蜜蜜好生活,开开心心度晚年”的幸福,正在向我们楼道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