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允允
见过1965年的准考证吗?家住新江湾城街道的杭树林老先生是一位退休工人,今年73岁了。近日,他向记者展示了这张珍藏了半个世纪的“上海市杨浦区1965年度中等学校高中招生准考证”。
准考证尽管已明显泛黄,但上面的字迹和印章都清晰可辨,姓名、年龄、考试地点一应俱全,“我当时的‘毕业证’已不知去了哪里,但这张准考证却用心珍藏,它是我人生际遇的转折点。”杭先生向记者介绍。
初二时,杭树林加入共青团,当时只有17岁的他,已充分理解家中的艰难。“那时候的日子苦。父母带着我们兄弟姐妹4人,一家6口挤住在一间14.9平方米的屋子里。母亲生病在家,都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养活6口人和无锡乡下的奶奶,十分吃力。父亲为了多挣一点劳务费,每周六都用扁担挑回十几套同事的工作服回家来洗,每次可得一两元钱的收入。”作为家中长子的杭树林暗暗下定决心要早日工作,为父亲分忧。
当时,学校老师对杭树林寄予厚望,想把他保送进师范学校读书,却被杭树林婉言谢绝了。之后,老师又建议他通过高中招生考试升学,继续完成高中的学业。杭树林思来想去,想到一个“折中”的办法,“报考志愿时,我在第一志愿填写了难度系数超高的上海中学,因为我很清楚以我的成绩肯定会落空;而第二志愿,我选择了可以尽早工作的上海市机电一局半工半读学校。于是有了这张准考证。”说起往事,杭树林感慨良深,“考试结果出来,我如愿了。”
之后发生的事情,杭树林觉得自己“无比幸运“,1965年年底,上海柴油机厂决定临时招工,“一揽子招入了我们这些半工半读的学生。”就这样,入学短短几个月,他就提前成了一名正式的青年工人。上海柴油机厂是当时的万人大厂,待遇也好,杭树林帮家里分忧的愿望实现了。
在进入柴油机厂后,杭树林还完成了几件重要的大事。三年学徒期的工资,第一年每月17.84元,之后的两年逐年增加2元。三年下来,他还清了家中因母亲看病欠下的200元债务。工作上,他力求上进,被评为“六好学徒”“学徒标兵”。“也是在这里,我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并在1970年3月成为一名中共党员。”
度过了物质上最艰难的时期,心底的遗憾慢慢浮上来。现在的杭树林,早就过上了自在的退休生活,每当看到这张准考证,还会感慨这段因它而改变的人生经历。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