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祖昌 文
过年祭祀先祖,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民俗活动之一。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神灵,给祖先、诸神拜年。
旧时,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贡品五花八样,各家有各家的特色。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的过年祭祖,虽有些规矩,但已没那么复杂了
父母在世时,每当过了农历十二月廿六,也总是要进行祭祀老祖宗的仪式。祭祀是一种仪式,各家都有其不同的程序和规定。我们家在祭祀时规定,菜不能少于七道——通常情况下也只备七道。
七道菜中,必须有鱼有肉、有绿叶菜、有豆制品。肉必须是猪肉,鱼一定要有鳞片且必须红烧;还有一碗用黄芽菜、冬笋片红烧的大蛋饺是不能少的,这道菜可是我们家的传家菜,平时母亲也经常做,现在我们兄弟姐妹回忆起过去的往事时,经常说起母亲烧的这道红烧蛋饺。
至于这些规矩的原委至今未能理解,也曾经问过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只是说,“以前你的祖母也是这样的,我也不清楚这是为什么。”
但从现代的营养学角度来说,也真有些小道理。7道菜中有荤有素、有脂肪有蛋白质,有维生素有热量,再加上后面还要上的饭,含有淀粉有氨基酸,人体每天需要的营养成分大多都有了,也真佩服我们先祖的聪明才智。
祭祀的工具是母亲一直保存着的12只小酒盅,一把红色的珊瑚骨筷,还有香烛坛;小酒盅后来一直保存着,那把红色的骨质筷子已不明去向。
祭祀前的准备工作是把八仙桌搬到客厅的中央,12只酒盅分三面摆放,每边4只,中间的4只为主座,主座的对面一侧放置香烛坛。酒盅的右边放筷子,但在主座的中间有一双筷子必须放在酒盅的左边。
我儿子小时候经常会问母亲:“为什么这双筷要放在左边呀?”母亲就告诉他:“因为你的太爷爷是左撇子。”“什么是左撇子呀?”“就是用左手吃饭的。”“哦。”
准备工作做完了以后,上的第一道菜总是红烧肉,因为这是先前已经烧好的,只是热一下就行了;第二道菜是红烧鱼。上完二道菜,点香烛了。这时可别忘记把门开一条缝隙,点香烛据说是为了把祖宗请回来,门开一条缝隙是让祖宗方便进门。
这时候也开始了第一次斟酒,这第一次斟酒的特权是父亲特有的。父亲一边斟酒,母亲则在旁边唠叨,“上菜了,祖宗们慢慢吃,后面还有好多菜了。”此后再陆陆续续上其它的五道菜,其先后顺序也没什么规定了。
上完七道菜后,祭祀仪式正式开始。首先是再斟一次酒,然后论辈份、按年龄从大到小依次进行第一次跪拜祖宗。第一次跪拜结束后,家人们就围坐在祭祀桌的周围,唠唠家常,回忆祖上的一些陈年旧事。大约20分钟后,进行第三次斟酒,也是整个仪式的最后一次斟酒。斟完酒,就上饭。一般情况下,饭只上二碗,放在香烛坛的两边,每碗饭上再加一条年糕,示意过年了。大约再过10分钟左右,进行第二次跪拜祖宗,顺序还是论辈份、按年龄从大到小依次进行。
最后就是烧“锡箔”。烧“锡箔”也算是给祖先、诸神的一种孝敬,祈求祖先、诸神来年过得更好,更祈求祖先、诸神来年多多地保佑他们的后辈
此时整个祭祖形式基本结束,但在收拾祭祀的工具前,一定要先移动一下每一个凳子,全部移动后才能收拾,母亲说这是表明祖宗吃完了,走了,我们才能收拾。
规矩倒挺多的。
父母已过世多年,我的过年祭祖的仪式没那么复杂了。只是在小年夜的晚上烧上两包“锡箔”;到了大年初一早上起来,在父母的遗像前,点上三炷香,沏上两杯茶,供上两盘水果,再磕上三个头,算是对先祖、神灵的叩拜,给在天之灵的父母拜个年,祈求全家在新的一年里顺利、安康。
对我们这辈人来说,过年祭祖的形式越来越简单了。一是工作的因素,没时间举行复杂的祭祖仪式;二来我们这辈人的祭祀行为更多地讲究心灵上的祈求和叩拜,来求得先祖、神灵的安宁和保佑。但越来越淡化的过年祭祖形式,对如何保持我们中华文明的民俗活动形式也带来一种危机。不知道以后我们的后辈如何来祭祀他们的祖先,可能形式会更简洁、更现代。不管怎样,只要有祭祀祖先的这份心,形式或许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