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平路1239号的同济大学校园中,有一座烈士塑像、一处革命烈士斗争遗址,承载着同济学生向帝国主义抗争的历史,寄托着他们满腔爱国主义情怀。
“宁为国家而死,不为惜身而生。”
在如今同济大学的校园中,有一座年轻人的半身塑像,他是五卅惨案中牺牲的尹景伊烈士,牺牲时年仅21岁。
1921年,17岁的尹景伊考上了同济大学机师科,他学习刻苦,成绩名列前茅,更关心时政。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局势下,他总以“宁为国家而死,不为惜身而生”自勉。却不料,这句话成了他短暂一生的写照。
1925年5月15日,上海发生了日本纱厂的日籍职员枪杀中国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并打伤10余名工人的流血事件。原本此时中共中央已决定调尹景伊去青岛任共青团委书记,而他为了组织参与5月30日在租界的反帝示威推迟了行期。
5月30日,尹景伊作为同济大学学生会负责人、游行大队副队长,率领同济大学的游行队伍由吴淞乘火车至市区。南京路上,尹景伊慷慨陈词,激发人们的反帝爱国之情。租界派出了大批巡捕抓捕演说、游行的学生和工人,一时间老闸捕房里已关了百余人。
下午3时,游行的人们聚集到老闸捕房门前,尹景伊和同学陈宝骢等人站在最前面,高呼“释放被捕的中国人”“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营救被捕的同伴们。英国巡捕们见此情景,竟对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尹景伊为救陈宝骢身中数枪,仍坚持呼喊“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最终伤重不治,壮烈牺牲。“五卅”惨案中,租界巡捕共杀害工人、学生13人,数十人受重伤,受轻伤者不计其数。
“宁为国家而死,不为惜身而生。”尹景伊虽然倒在了帝国主义的枪下,却挺立于反帝爱国的潮头。他和其他“五卅”烈士们的鲜血,掀起了全国规模的更强烈的反帝爱国运动浪潮。
同济学子与国家命运与共
1937年7月下旬,抗战爆发后上海的局势越发紧张,同济大学开始从吴淞向市区租界搬迁,于8月12日搬迁完毕。8月13日“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猛攻上海。28、29日,“同济”吴淞校舍毁于日寇炮火。
同济师生在市区积极救助抗日受伤将士和市民,先后建立了红十字临时重伤员医院和红十字第十三救护院。由于战事激烈,同济大学一直未能复课,并于9月迁往浙江金华。
在校园内迁途中,同济学子一边坚持读书,一边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迁校金华时期,同济学生还创办了抗日救亡刊物《合流》。抗战爆发后,由同济医学院师生组成的第一、第五重伤医院,夜以继日地救治沿线受伤的战士。1938年冬,同济师生历经跋涉终于抵达云南昆明,在昆明,同济学生还发起组织了我国第一个儿童剧团,通过儿童剧团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1940年下半年,同济来到了“第二故乡”四川李庄继续办学。1944年冬天,日本侵略者踏入贵州独山,四川危急,同济700多名师生踊跃报名参军,当时报名和参军人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
抗战胜利后,尽管国民政府曾表达过希望同济大学留在四川的愿望,但全校师生回沪心切。1945年10月23日,学校成立迁校委员会,谋划迁返上海的工作,并于1946年4月迁回上海。由于搬迁、接收工作进展迟缓,直到1947年2月才正式授课。如今的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是当时接收的其美路原日本中学和日本第七国民学校校舍逐步改扩建而成的。
“一·二九”挽歌
同济校园中有两幢名称十分独特的建筑——“一·二九”大楼、“一·二九”礼堂。它们环绕在尹景伊烈士像和斗争遗址的周围,共同纪念着当年各高校爱国学生为争取民主、反抗迫害而血染校园的往事。
1947年12月16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修正的《学生自治会规则》,旨在剥夺学生的民主权利,不准学生参加爱国运动。
1948年1月中旬,国立同济大学校长丁文渊为了惩罚不顾校方反对自行召开学生自治会选举大会的学生们,一周之内先后开除、处分了45名学生,引发学生以集会、罢课、绝食方式反抗丁文渊。1月25日,经交大和复旦等校发起,全市58所学校学生组织了“上海市学生反迫害、争民主,支持同济联合会”,号召全市学生团结起来,誓作同济学生的后盾。同济学生自治会决定于1月29日赴南京请愿。
29日清晨,国民党军警宪特几千人出动铁甲车等沿其美路(今四平路)设立三道防线,包围、拦阻学生队伍。同济学生和前来支援的交大、复旦等28所学校的4000多学生与军警发生激烈的斗争。学生遭到镇压,69人受伤。当晚,近百名各校学生在同济被捕。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一·二九”运动。
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在法庭中的英勇斗争和地下党组织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营救下,最后在押的3名学生于1948年6月4日被宣告无罪释放。“一·二九”事件迫使国民政府无法继续推行《学生自治会规则》,反动派也会惧怕同济学生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
为纪念这一事件,当年该事件发生的主要地点——同济大学工学院的礼堂,被命名为“一·二九”礼堂,与礼堂相连接的大楼被命名为“一·二九”大楼。
上海解放后,1949年6月25日,礼堂举行庆祝接管大会,宣布“同济大学回到人民的怀抱”。斗转星移,改革开放后,“一·二九”大礼堂也经过了一些装修更新。2001年为迎接世界城市规划院校大会,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新,除了保留原来日本人设计木构屋架外,屋顶、外型、内装修均有更新。
今天的同济大学已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同济人将如过去的百余年一样“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朝着“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