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成佳佳
3月20日,迎来春分节气。“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这里有红花,那里有绿草……”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描绘出了人们眼中春天美好的样子。
红色塑胶跑道、鹅卵石按摩步道与小树林交相掩映,老人悠闲地坐在廊架下晒太阳,孩子们欢乐地嬉戏打闹着……得益于延吉新村街道去年启动的社区“微更新”项目,延吉二、三村迎来了它的“第二春”。
让居民“散一场赏心悦目的步”
延吉二、三村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社区更新迭代,小区的公共部位愈发“寸土寸金”,见缝插针停满了车辆,环境显得格外逼仄。
“过去一般都沿着小区主干道散步,但由于进进出出的车辆很多,夜间行走对老人和小孩都不安全。”一位居民告诉记者。由于小区年代久远,中心花园内植被长势茂盛,影响采光,还堆放着不少破旧家具和杂物,导致居民的活动体验欠佳。
“微更新”项目的设计师——同济大学周俭工作室的梁洁在广泛征询居民意见后,将设计方案定位在“满足居民要求的同时也留存小区历史记忆”。
小区空间有限,在外围开辟健身步道几乎不可能,于是梁洁便动起了花园的脑筋:将一部分步道从以前的绿化带穿过。有植被的地方,步道设计得曲曲折折,在视觉上有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效果;进入开阔的活动区后,则改为又长又直的步道,这样一来,不但显得宁静、隐蔽,也增加了花园的层次。最终,一条近千米的环形步道与小区健康跑道相连,居民走路再也不用跟汽车“抢道”了,能舒舒服服地“散一场赏心悦目的步”。
施展“微雕”的功力:尊重现状,尊重个体
在共建共享的公共空间,项目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居民的互动性。小区有自行种植养护管理的“百草园”,既能增进社区交往,又能美化环境;同时不定期开设自治自护课堂,加强科普教育。
场地小,就需要施展“微雕”的功力。老旧小区,老人、儿童人数多是它们共同的特征。于是,设计师安排了儿童沙坑、记忆树藤架等景点,为他们提供一个亲近自然的环境。此外,运动是如今多年龄段人群的“刚需”,“落地”花园的新型健身设施,能很好地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
小区内还有不少“上了年纪”的大树,承载着一代居民的生活记忆。梁洁尊重现状,对花园内的每一株大树、每一块活动场地都进行了标注,积极保护现状植被、完善现有环境,让居民自发性了解和改善生活环境,并规划儿童科普体验小树林,形成寓教于乐的氛围。
“这次改造的初衷就是为了睦邻和谐、生态自然。我们希望社区的每家每户都充满欢声笑语,居民的幸福感能‘节节攀升’。”延吉新村街道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