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振华 文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个冬天,我们几个在农场的知青,早出工将地里活干完,在宿舍里歇息闲聊。
那天天气阴冷,太阳时隐时现。同班的小李和小陈突发奇想:“我们去‘拷浜’吧。”所谓“拷浜”,就是在水沟里或浅河边围筑起一堆小土坝,用脸盆、铁锨等把水舀干,将水底的鱼儿捞起来。
说干就干,我们拿出脸盆、铁锨、网兜等物件直奔水沟边。我用铁锨使劲挖泥围筑土坝,小李用脸盆不断将水舀到坝外,小陈嘴上说做小李替补,却只坐壁上观。
舀着舀着,小李头上脸上出汗了,便将头戴的海芙绒帽甩在一旁。小陈在旁犹如啦啦队一员直喊“加油,加油”!那气势比舀水的还卖力。
沟里的水逐渐减少,水里的鱼时隐时现,小陈见形势渐趋明朗,便也起劲进入了舀水角色,使劲舀起水来。
忽然我们想起,我们只带了一个脸盆和一把铁锨在舀水,没注意到小陈用什么舀水?“哎呀!我的帽子!”小李惊叫起来。
大事不妙,原来小陈正用那顶海芙绒帽子卖力地舀水呢。那刚买了没几天的新帽子早已面目全非,一时忙于舀水、无暇他顾的小李哭笑不得。
忽见水中冒出几个小水泡,小陈伸手进去,抓到几条小毛鱼。
此时对面公社广播喇叭响了起来,“同志们,困难吓不倒英雄汉,坚持斗争,胜利在明天!”京剧样板戏《沙家浜》里郭建光在芦苇荡里的念白,铿锵有力,随风送进了我们的耳朵里,我们在有节奏的锣鼓点中拼命地舀着水,作“再坚持一下的努力”,期待着最后胜利的到来。
此时天气忽然放晴,太阳露脸,水沟里的水已将见底,“扑哧,扑哧。”几声响起,我们赶紧抄起网兜,只见七八条鱼在阳光下扑腾着,抖动着。我们三人见如此战斗成果喜笑颜开。
已近中午时分,方觉饥肠辘辘,我们赶紧打道回府,杀鱼,熬汤,解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