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生 文
靠“码字”进了一个“文人圈”。不对,前面漏了关键两个字“老年”。
老年文人圈大体状况是:基本50后,大多吃过苦,下过乡,进过工厂,还有的曾经“当过兵”,高兴时可以炫耀下当年辉煌,显摆“某某是我朋友”;还多擅短诗歌、千字文,也有懂“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古诗高手,说不上“谈笑皆鸿儒”,也算是“往来无白丁”;更有暮年文士,壮心不已,却很低调,言称:正构思小说,计划50万字……闻之,众人肃然静默。这里,不问出身不问来历,只靠文章说话,哪怕是块“豆腐干”都会有“表扬和自我表扬”,若是整版那更可得意一番。
老文友都熟悉弄堂生活。对生煤炉、打弹子、刮刮片、过街楼、撑世面……都不陌生。论各到各处前楼后客堂的家长里短、风云掌故皆如数家珍。还有为如何将上海闲话原汁原味转成普通话而着急的。当然更多抱怨的是如今用稿不易,用手机、电脑码字编稿已属不易,开公众号的事情只能慢慢来,急不得也!
尽管是余烬发光但也不曾马虎。仅熟悉各家报纸杂志出版周期、栏目特点、通信邮箱、编辑喜好、何时轮替就需要长期积累而非一日之功。还有专司浏览各类报纸、刊物电子版之职,尽通风报信的义务,常年一贯如此为众人推崇。以至于每日早上,微信群会有某报、某刊、某版的电子截图,必为某某、某某某“成功登陆”;若无则觉得不习惯。“历经千帆,归来依旧少年”只存于诗境,岁月荡涤谁没一点磕磕绊绊的伤痛?看似嘻嘻哈哈“相互吹捧”,其实是在“文途”中互相鼓劲。
有位老文友自幼为家人在苏州河边抱养。以后进厂务工,因一篇文章为《新民晚报》所刊坐进宣传科而春风得意。半个世纪过去,遇家乡人循迹而来相认便正色曰:老父在,不认!数年后料理好家事才携妻上门认亲。个中曲折谓“悲喜自渡,他人难悟”。
有位老文友中学时受老师指点后入伍历练,自身努力屡有成功,至今仍嘚瑟“我在部队是背手枪的”。此兄以后又战胜重疾活跃在圈里圈内。
如此等等,历史长河的每朵浪花有亮光也有泥沙,新的每一天都值得放眼瞭望,倾注更多热情。
写作是一趟孤独的旅途,“背运”了几个月不“开张”,熬过低谷繁花自现,也有窍门。譬如四季歌、食为天,春花秋月冬藏夏浪,美食美景都能做主题;有的文如白描,所遇所闻之事娓娓道来,质朴无华;有的文如薄刀,游刃之处看似无痕却暗藏几多春秋;即便是“道不平、路不通、乱驾车”的读者来信,寥寥数语道出堵点、痛点,再发点议论也体现“爱管闲事”的侠肝义胆。
一帮老头老太夕阳正红,勤于文牍,深感白马过隙的短暂。在一日三餐兼管后代中追逐时光,留点文字只为证明“我来过、还可以”,如此似乎比迟滞于酒桌、牌桌之上要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