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读苏轼

  ■钱水根 文

  我读苏轼,经过了三个时段。

  初读苏轼是在上中学时。语文课本有一首苏轼的七绝《食荔枝》,一个姓倪的不苟言笑的语文老师,拄着拐杖,一字一顿诵读《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老师告诉我们: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出身在一个比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苏轼和他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三苏”。老师边读边讲,使懵懂时期的我知道苏轼看似轻松幽默的笔调,实际表现了他对第二故乡的深沉感情和傲岸不驯的个性,这跟他随缘自适的人生思想相连,在不断迁移中,把乡土感情寄寓在他居留的每一个地方。

  课本中,还有苏轼表现自然美的山水诗。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老师说,这两首诗都写杭州西湖的风云变幻,前者由云成雨,忽又转晴,水天一色;后者由晴转雨,云雾朦胧,缥缥渺渺,诗人捕捉到一时所见,却又似乎不大经意地点染成新鲜的形象。老师字正腔圆的讲解,留下了我对苏轼的启蒙印象。

  二读苏轼是在荒漠化的“文革”时。同班组的一位高中师兄,送我一套他读过的《中国文学史》,有了上学时老师对苏诗的“打底”,我常翻读“苏轼”章节。苏轼多才多艺,在诗词、散文、书画上俱有极高造诣。苏轼的诗保存下来的有4000多首,与词和散文相比,诗的内容较为丰富。他的写景咏物诗笔意爽健,格调流畅,绝少消极情绪。如《新城道中》:“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清丽跳动的诗句,让“雨后初晴,桃柳争妍,芹笋清香”的农村春景扑面而来。

  苏轼即使遭谪居时,还写了反映民生疾苦的诗:“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这是《荔枝叹》的一段,写官吏们为谄媚主子,博取宫中美人一笑,急如星火催送荔枝,不管人民死活,表现诗人屡贬不屈,敢怒敢说的激情。

  四册“中国文学史”,伴我度过了文化“窒息”的年代,如疵如醉捧读,期待雾霾散去。

  再读苏轼已是春回大地改革开放时。20世纪80年代初,还清十年动乱“文化欠账”的劲风吹向我所在的金山石化,各种学习纷至沓来,“上图”讲座常常光顾。一次华师大教授讲“苏轼生平和苏词地位”。词的诗化和散文化是苏轼的大胆尝试,“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三百首词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家舍风光、感旧怀古等纷纷写进词里,有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最能代表这种革新的成果。“赋”到宋代逐渐散文化,他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可以看作优美的散文诗,他创立的豪放词风,把词引向了健康广阔的道路。

  讲苏轼生平,教授话锋一转:一代文豪苏东坡在文学上硕果累累,政治上却是失意一生。苏轼一生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在新旧两党之间的依违态度,使其既不容于新党,又不见谅于旧党,悲剧的命运便不可避免,在仕途上,终其一生,浮沉不定。先是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神宗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二年(1079),屡迁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王安石罢相后,又被舒亶等新进官僚指控诽谤朝廷,而投入监狱,即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谪贬黄州,后贬汝州,路经金陵时,拜访了退休的王安石,二人同游蒋山,互有唱和。

  哲宗元祐元年(1086),高太后临朝,旧党司马光执政,苏轼复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后又因与旧党政见不和,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朝,旋又被诬告,贬颖州、扬州、定州。

  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新党再次得势,苏轼连贬英州(今广东顺德)、惠州,直到谵州(今海南省儋县)。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遇赦北归,次年死于常州。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他的创作标志着北宋诗文革新的高度成就,使他在同时代作家中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在后代文人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他的作品中汲取营养。

  “品千年诗韵,阅百味人生。”三读苏轼,激发了我对古诗词的喜爱,与名家相逢在书中,听他们吟诗作赋,诉说人世沧桑,感慨百态人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专题
   第06版:评论
   第07版:生活·资讯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三读苏轼
凤凰振羽
母亲那些事
简析散曲《刺时文》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三读苏轼 2021-05-11 2 2021年05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