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之事,丝毫必兴”。近期,杨浦公证处以“更有温度和加速度”的有力举措为群众办证进一步“解绊”“松绑”,打通公证服务“最后一公里”。据了解,自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与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杨浦公证处已累计前往各司法所提供服务百余次,接待咨询人数逾400人次,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把“每家事”当成“自家事”
居民急需“救命钱”怎么办?近日,杨浦公证处线上办证平台接到了居民孙女士的咨询求助。孙女士称其急需办理公证以获得救命钱。
原来,孙女士的丈夫施先生与其弟弟施小某共有一套房产,现弟弟去世,有一妻、一子、一继子。祸不单行,施先生因突发脑梗、行动不便,且民事行为能力受限,而弟弟的妻子身患重病,急需出售房产用以治病。
得知这些情况后,杨浦公证处第一时间安排公证员吴洁负责对接跟进。吴洁告知居民需先行至法院申请确认其丈夫的民事行为能力,公证处会先行收集材料,进行前期调查取证工作,这样在法院判决书出具的第一时间,便可召集所有当事人前来申请继承公证,到时公证处将全力配合并尽快出具公证文书。
吴洁考虑到上班族工作日不便请假,于是将公证受理安排在周六,加班办理。前后仅耗时10天,公证文书便出具完成。深受感动的孙女士及其家人向杨浦公证处送来了锦旗。
公证员郁俊毅在结对服务五角场司法所时,遇到居民张老伯向其求助。张老伯称,自己年事已高,配偶早年过世,仅有一个儿子且是智力残疾,他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儿子的生活无人照料。郁俊毅了解情况后,结合《民法典》,详细向老人普及和解释了遗产管理人和遗嘱执行人的相关规定,并表示会积极想办法,认真设计相关方案,最大限度解决张老伯儿子的后顾之忧。听后,老人握着郁俊毅的手连声道谢,并对这一“处所”结对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从“脚尖”到“指尖”,优化服务供给
以上两个例子是杨浦公证处打造优质便民的服务网络的缩影。公证处长期坚持把“放管服”改革作为优化服务供给的“先手棋”,通过打造服务平台、优化服务环境、创新服务方式等途径,着力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服务网络体系,加快探索公证服务机制创新之路,将公证便民惠民落到实处。
为切实让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杨浦公证处借助信息技术,进一步优化线上办证,让百姓“足不出户”即可办理——
依托智慧公证平台接入“一网通办”,整合优化微信小程序、“一网通办”两个在线申办平台,完善提升“一站式”服务功能,群众可随时预览办事指南和在线咨询、预约和申办;重新调整充实在线办证后台的人员配备,切实提高响应速度,提升服务时效,做好全时段的有效保障;同时,集中印制“在线公证服务”宣传手册,丰富宣传形式,不断提升服务知晓度和普及率,让线上平台成为群众办事的新渠道、新选择;并以司法所公证联络员聘任为契机,组织对全体联络员开展“线上办证”专题培训,由专人负责讲解和操作演示,增进联络员对公证业务的认识,通过各个站点更好扩大公证线上服务指引的覆盖面。
目前,其官方微信公众号总用户数达1200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自今年3月以来,网上办证平台接受咨询412件,预约286件,申办公证事项98件。
“处所”联动,及时响应群众需求
除办证大厅集中提供公证服务之外,杨浦公证处还致力于在如何深化线下服务上下功夫,不断推动公证服务向基层延伸——
在杨浦12家司法所设立公证服务联络点,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团队与各司法所建立“一对一”对接服务机制基础上,创新推出聘任司法所公证联络员举措,在服务模式上实现再度升级:通过调整完善党员志愿者服务团队,进一步优化现有团队结构,充实年轻党员公证员力量,构建一支更有活力、业务能力更强的队伍,切实做好司法所公证服务的人员保障工作;紧紧依靠联络员增进“处所”联动,积极扩大对基层群众的服务频次,发挥联络点应有作用,共同借助工作群平台实现良好互动,及时响应司法所传递、提供、反映的群众办证需求;同时,强化联络员业务培训、加大宣传力度,更好地将公证服务送到居民群众身边。■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