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不仅人口呈现老龄化趋势,许多居民住宅的“老龄化”程度也在加深。外墙破损、堆物脏乱、电线裸露、电动自行车乱停放……这些现象,在老旧小区的楼道并不少见。
近年来,随着居民自治意识的提高,杨浦的不少老旧小区通过小变化、小改善、小更新,突然“画风一转”,楼道实现了“华丽转身”,居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得到了切实提升。
■汤顺佳 文茜婷 宗禾
“老破小”怎么成了“小而美”?
万顺公寓位于黄兴路995弄,面积不大,总共3栋楼,一进大门几乎能一眼望到头。初建时,这里被规划为福利房,后因故转为商品房对外出售。1998年,34户人家陆续搬了进来,一住就是23年。
人会老,房子也会。让居民最烦恼的,就是楼道脏乱差问题。就拿3号楼来说,墙壁的颜色早已变得“暗搓搓”,又黑又粗的电线在天花板下缠绕交错,很不美观,有人开始把家里的自行车等杂物堆进来,如此恶性循环,楼道环境越来越糟。
最初提出楼道改造的,是三楼居民姬志东。姬志东在小区是大忙人。2009年退休后,他参与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做过世博会志愿者,先后将3号楼楼组长、业委会主任、黄兴居民区第五党支部书记等职责一肩挑。2019年,听说控江路街道启动睦邻楼组营造项目,以社区公益基金会1:5资金资助为杠杆,动员居民自主筹款,改善居住环境,姬志东马上联想到自家小区,开始与黄兴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黄诚一起着手筹备。
楼道墙壁旧了,要重新粉刷;线路错乱,要重新排布;公共空间缺失,需要添些温馨感……设想很美好,然而,既然要居民自筹,每户人家出多少钱才合适?
“从2007年业委会成立至今,小区17万元的维修基金已用了大半,考虑到后续二次筹集会比较困难,我们不敢随意动用这笔钱。居民自筹,成了唯一的出路。可是,如果让居民出得太多,他们难以接受,出得太少,费用又不够。”姬志东说。最终,通过与居民和工程单位的协商,他们确定了每家100元的出资数目。如此,3号楼13户人家,就是1300元,在此过程中,遇到个别居民持犹豫态度,暂时不愿出资的,其他居民先代为垫付。很快,楼道改造得到了街道社区公益基金会的赞助,工程人员进入3号楼,开始进行二次改造。
一个月后,墙壁“白”了,电线“隐”了,居民们还自发二次筹资,每户再出100元,添置了藤椅、圆桌、相框等物件,放在楼道里,让整个楼道有了家的味道。
“你看,这张是我们楼道刚改造完,居民代表们一起拍的大合影。”姬志东指着一楼墙上挂的照片说,自从居民联手,实现了楼道“大变样”,大家的关系也变得更有爱了。“现在如果谁家生病了,有车的邻居开车送一送,帮忙捎个菜,都不是问题。”
看到3号楼整改完毕,焕然一新,隔壁2号楼的居民也心动了。2号楼楼组长、小区业委会副主任汪惠琴主动向姬志东取经,很快决定每户出资200元,申报睦邻楼组营造项目,申请街道资助。转眼间,2号楼也面貌一新。
记者走进楼道,发现2号楼的“画风”与3号楼有些不同。
一进大门,右手边是小桌椅,墙上贴着粉红的花朵贴纸,还挂着几张照片。“这张是隔壁人家生的双胞胎,胖乎乎的,眼睛好大,可爱吧?”一位居民向记者介绍,“我们彼此都很熟悉。”
而左手边,则是一张张孩子们画的画。七彩的龙、娇艳的花、圆滚滚的小乌龟……指着这些画作,姬志东介绍:“他们五楼有户人家是学美工的,主动在楼道贴了不少自己的作品,三楼有户人家也很积极,茶几桌椅就是他们拿来的。居民如果手上提着重物,进楼累了,可以把东西放在桌椅上歇一歇,其他人没事的时候,也可以在这里坐坐、喝喝茶。”
自己的家园自己建。一个简单的居民自治项目,激励居民们投入社区建设,将楼里上下拧成一股绳,自下而上地发力。如此,这次万顺公寓的睦邻楼组营造项目,成了一个平台和载体,推动居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更在党建引领下挖掘更多资源,推动社区自治与共治。
转眼间,这两栋诞生于上世纪末的老楼,从曾经的“老破小”成了如今的“小而美”。
电梯“拒载”电瓶车,黑科技助力小区治理
推上推下不方便、阻碍通行、存在安全隐患……很多有电动自行车的小区业主都面临这样的难题,最近,位于顺平路60弄的和乐苑以“黑科技”傍身,从源头入手,解决了这件“烦心事”。
“为了保护您和他人的安全,消防部门提醒,电动自行车严禁进电梯,严禁停放在走廊通道。”
一旦有人将电瓶车推入电梯,便会传来这样的语音提示,电梯门也无法关闭,同时摄像头还会持续发出闪光。这套系统如今成了阻止住户推电动自行车上楼的“杀手锏”。家住高层的业主表示,安装了系统后,安全感倍增。
“特别是我们住高层的,如果发生火灾的话,后果不堪设想,这个系统为我们的人身安全以及整幢大楼的安全都带来了保障。”居民周敏告诉记者。
为了推进梯控系统的安装,前期居委召集楼栋长上门宣传,消除居民疑虑。据了解,和乐苑小区高层电梯共有24台,目前已全部安装“电梯阻车系统”。
“我们首先在和乐苑的14、15号楼电梯安装,作为一个试点。半个月运营下来,居民反响很好,我们就推广到小区的所有电梯,消除了电动自行车上楼的安全隐患。”和乐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姚志刚告诉记者。
电动自行车不能在楼道充电,后续设施也要跟上。于是,和乐苑小区在地下车库加装了43个充电桩,可同时满足430辆电动自行车充电。居民只需将电动车停好,拿出座位下的充电器,将插头插入,选择投币或扫码支付,即可轻松充电。自家楼下就能充电,价格还很实惠,居民们都表示满意。
据了解,和乐苑小区建于2014年,现有小区居民3000余人。小区在设计之初,通往地下非机动车库的坡道采用中间楼梯、两边斜坡的形式。由于坡道两边太窄,居民推着电瓶车走在台阶上,时常一半都要悬空在外,狭窄的坡道成了居民进出车库的“拦路虎”。
为此,去年,街道牵头对地下非机动车库出入坡道进行改造。如今,和乐苑6个非机动车地下车库进出坡道已全部改建完成,新增的减速垫还有防滑减压的作用,居民推车可轻松上下。”以前坡道都是台阶的形式,下来很不方便,也容易摔倒,自从坡道改造以后,进进出出方便多了。“居民张云飞告诉记者。“经过街道、居委会方方面面的努力,我感觉我们小区面貌改善了不少,幸福感也越来越强。”居民顾敏敏说。
下一步,街道将帮助更多小区杜绝电动车上楼充电的安全隐患,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楼居文明创建展现“新视野”,变“一处美楼”为“处处美楼”
“美楼季”擂台赛是长白新村街道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楼道美化专项行动的创新举措。擂台赛开展以来,在长白新村社区引起了热烈反响,一个个“美楼”IP不断涌现,长白“美楼”成了社区居民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求新、求变、求突破,长白从未停下提升文明楼居的脚步。日前,一场全新的“美楼季”擂台赛在延东居民区举行。本季擂台赛最大的不同是将“擂台赛”舞台搬到了居民区,原本作为主办单位的职能科室发生了“角色转换”,由居民区自发筹办擂台赛,职能科室仅提供业务指导。同一小区的“先锋”“幸福”“齐心”楼组同台竞技,“争奇斗艳”,各展所长,形成了比学赶超、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小区内外其他楼组也在观赛过程中,借鉴好的经验做法,互通有无,从而共同提升社区文明水平。
评比规则依旧。擂台赛分为线上赛和线下众评会。线上投票环节,三个对擂楼组分别录制“美楼”视频,在“长白在线”上充分展示,由网友投票评选出心目中的“美楼”。在线下众评环节,由专家评审和大众评审根据“美楼”评选标准打分,综合线上、线下成绩,最终确定新一季分擂主。
经过激烈比拼,延吉东路131弄8号甲“先锋”楼组获得2021年“美楼季”擂台赛第三季分擂主称号。
“认真聆听了三位楼组长对‘美楼’的介绍,我学到了他们的自治经验,也拓展了社区自治管理的思路。这次回去,我们将酝酿打造图们路居民区版本的‘美楼’。”图们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芳说。
安图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海燕则表示:“擂台赛令我受益匪浅。我们安图新村居民区之前就已经开过‘美楼’分享会,结合擂台赛,我受到了更多启发,把学习到的好的经验带回去,与大家分享。”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新的尝试、新的视野,带来新的篇章。长白新村街道相关负责人指出,好的形式酝酿好的治理,“美楼季”擂台赛作为评选“美丽”楼组的平台,无论如何探索与改变,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凝聚楼组的共识,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楼组氛围,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与方法,打造可操作、可借鉴、可复制的“美楼”样板。
据介绍,下一步,“美楼季”擂台赛将持续“向下”延伸,调动更多居民区主动参与承办,变“一处美楼”为“处处美楼”,为打造安康和美活力长白提供更多的“美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