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免疫是指按照常规程序完成疫苗接种后,根据保护效果消退的情况进行补充接种,从而保持人体对相应疾病的免疫力。研究显示:随着接种疫苗时间的推移,受种者的中和抗体水平在下降,保护效果减弱。因此,增加疫苗接种针次,是提高免疫水平、增加保护性的一项措施。
上个月开始,上海已全面启动加强免疫接种。杨浦如何为满足市民接种需求提供多元化的便利服务?“加强针接种现场”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毛信慧 宗禾
通北路临时接种点:日均接种量增长近半
12月16日,天空下着蒙蒙细雨,但记者在通北路临时接种点看到,仍有不少市民冒雨前来接种加强针,还有老人由家人推着轮椅过来。大多数人稍作等待即可轮到。已接种好的市民陆续到留观区休息,现场秩序井然。
通北路临时接种点负责人安琳琳介绍,本月接种加强针的市民明显增多,点位接种量从原来的日均200余剂次增至300余剂次。“这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大概占了两成。”
记者从区卫健委获悉,杨浦各疫苗接种点均可接种加强针,如市民有意愿接种,线上登记后,即可前往附近接种点进行接种。需要注意的是,完成全程接种后满6个月的18岁及以上人群方可接种加强针。
同济大学:2.7万余名师生已接种加强针,全力筑牢校园免疫屏障
大学校园里,师生们也是积极响应号召,全力筑牢校园免疫屏障。在同济大学,前来参加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的学生和教职工络绎不绝。
在杨浦区卫健委的指导支持下,全校各部门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精准科学开展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为应对接种高峰,学校在4个校区设置了校内临时接种点。校医院共安排800余人次医护人员参与现场接种工作。学研工部在现场提供全过程的周到服务。校团委共组织630余位学生志愿者,在现场提供咨询引导服务。资产、后勤和保卫等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奋战。
“本来以为昨天就能打,结果问了一下是今天,所以我们是算准了来的。”12月19日,85岁高龄的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和妻子孙湘君教授一起来到同济大学校医院,接种加强针。
当天是汪品先可以接种加强针的第一天。刚吃完午饭,老两口就来了。“在打疫苗这件事情上,我们两个人都很积极,互相提醒时间。”汪品先说。
截至目前,同济大学累计已有2.7万余名师生完成了新冠疫苗第三针的接种,并且还在持续推进中。最近还有不少上了年纪的院士、教授陆续前来校医院进行接种。目前,学校已有158名60周岁以上的教职工完成了第三针接种。
五角场商圈:金牌“店小二”为企业“送针上门”
近日,五角场街道商圈楼委会为辖区“两新”企业送上一系列贴心服务。自成立以来,楼委会始终与辖区企业保持着紧密联系。通过前期走访排摸,了解到企业有集中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的需求。经街道防疫办统筹安排,由五角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医护人员,来到上海脉策科技数据有限公司,提供新冠疫苗加强针的“送针上门”服务。
在党建引领下,五角场街道商圈楼委会的服务不断向周边的企业和党组织辐射。在附近办公的复旦大学资产经营公司在职六支部,得知有“送针上门”服务后,提出了参与本次加强针接种的想法。同时,他们主动成为了现场疫苗接种志愿者,帮助大家扫码登记、预检、维持秩序。
脉策科技支部委员会宣传委员王明豪还利用书法特长,精心书写了接种现场的标识。党员志愿者们的热情服务,让大家倍感安心。
五角场环岛治安派出所的民警得知街道为企业“送针上门”后,主动为接种工作保驾护航,做好志愿服务。他们还利用留观时间,普及反诈知识,指导大家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留观的群众笑称这是“防疫、反诈一条龙服务”。
楼委会以党建促引领,在企业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街道党群资源、社会资源和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不断提升街道服务经济、服务企业工作的水平,形成党务、政务、服务“三务”一站式的企业服务。
保障性住房建设工地:“苗到门口”,建设者接种不必来回奔波
为切实保障区内保障性住房建设工地施工安全,保障建设者的身体健康,日前,区住房保障中心邀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开展“疫苗接种进工地”活动,深入一线建设工地——农工商房产万阳公司118街坊二期征收安置房建设工地管理现场,为建设者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现场井然有序,设有人员信息登记检录区、接种区、留观区。此次,公租房建设工地的部分建设者也参加了接种。
区房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此次活动旨在满足工地建设者接种加强针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便捷服务、节省来回奔波的时间。同时进一步树立“疫情防控、人人有责”的思想,工地现场安全生产极其重要,万不可麻痹大意,各方应履职尽责,切实保障好保障性住房工地建设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