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十四个字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是让上海变得更有温度的路径和目标。
现代化城市建设好与坏的标准已不再局限于钢筋混凝土构筑起的规模以及硬件载体,而是那些可以彰显城市品质的“软实力”:居民“急难愁”得到及时解决、暖意融融的人间烟火气、贴心服务带来的无限便利以及“新物种”为生活送上的惊喜。
寒冷冬日中,让“人人都能切实感受到温度”的努力,在杨浦时时可感、处处可见。
■记者 高靓 毛信慧 汤顺佳 张允允
“5元吃饱、10元吃好”触手可及:热气腾腾的安心早餐就在家门口
民以食为天。在清冷的冬日吃上一顿暖心的丰盛早餐,不但能为市民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也是平凡生活中的城市温度。
早上七点左右,新江湾城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早餐助餐点内已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保温设备上,包子、馒头、烧卖、豆浆等10余种传统中式早点一字排开,冒着热气。“味道好,价格便宜,性价比很高。”居民尉女士买了肉包、菜包、烧麦等六七个品种,逐个品尝,开心地翘起了大拇指。在此,既可自由搭配,也可选择6.5元和8.5元的套餐,不少居民还自带了餐具,自己吃好喝好的同时,还不忘买回去给家人品尝。“5元吃饱、10元吃好”是很多人用餐后的感受。
近日,新江湾城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早餐助餐点正式对外运营,为辖区老年人送上“触手可及”、贴心周到的助餐服务。
助餐点所在的新江湾城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周边小区老年人相对较多,但由于附近商业配套不足,早餐选择较少。随着居民的相继入住,助餐服务需求也日益迫切,因此助餐点增加了早餐服务。“以前早餐叫‘瞎凑合’,随便吃点麦片就解决了。现在终于能就近吃上放心、安心的早餐了。”年逾七旬的乔大爷告诉记者。
新江湾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为辐射,以点带面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全面的助餐服务,还将为特殊老年人送餐上门。同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定期派人对助餐点的食品安全进行抽查,让居民吃得更放心。
据介绍,下一步,街道将收集早餐点运营后各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助餐服务水平,扩大早餐品种和运营时长,及时总结早餐点运营经验,惠及更多居民区,切实解决居民特别是老年居民用餐“最后一公里”的实际困难。
出差一周,家中的老人谁来照顾?短期照护服务将重新上线
市民王先生与父亲同住,平日里老人的起居离不开人。但最近王先生接到了一个出差任务,一去就是一周。“我的需求很简单,只想找个专业机构,让父亲在里面住一周,等我回来。”王先生说,“在此期间,机构工作人员只需提供一些基础照护即可。”
王先生的这个难题怎么解决?2022年1月1日起,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杨福院”)将重新上线“喘息式服务”。记者了解到,“喘息式服务”针对的是暂无长期住养计划、只需短期生活照料或护理服务的老人。现实中,有此需求的家庭不在少数。目前,全市范围内只要是无传染病、精神类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具有暴力倾向者或其他不适应群体住养情况的老人,均可享受。
杨福院表示,该项服务上线后,一有老人登记,工作人员会根据其身体情况,安排入住住养大楼,并派护理员开展日常照护,例如:帮助洗脸穿衣、翻身防褥疮、陪伴玩游戏……对于有术后康复需求的老人,专业人员也可提供帮助,实现老人从医院到家庭之间的过渡,老人身体恢复后,随时可以回家。
入住的时间跨度,少则1天,多则无上限,也能根据需要直接转成长期住养老人。
杨福院出产过《名画Cosplay》《乘风破浪的奶奶》《轮椅上的舞者》等多个网红作品,院内工作人员经常为老人拍抖音、拍音乐MV,教老人唱歌等,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喘息式服务”上线后,短期入住的老人也可参加这类活动。“只要住进来,大家就都是一样的。”杨福院负责人乔毅皓告诉记者,“长期住养老人有的,短期入住的老人也可以享受,包括拍照、拍视频、参加小活动、与家人远程视频聊天等,让老人们在这里开心养老、健康养老,是我们的宗旨。”
据介绍,享受“喘息式服务”的老人入住后,费用按天收取。此外,按照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入住老人需出具48小时内的核酸检测阴性报告。
让劳动者安“薪”:为1700余人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
临近年末,工资能否拿到手是辛苦了一年的劳动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2020年4月,杨先生曾在杨浦某工地干活,项目竣工后,单位原本说好给杨先生5万元报酬,但之后就以搬家或者财务无法打款等种种理由拖延。杨先生多次讨要均无果而返,转眼到了2021年11月底,眼瞅着就要回老家过年了,单位仅仅只支付了1万元报酬,剩余4万元却没有任何着落。
百般无奈之下,杨先生向区人社局执法大队求助,没想到在24小时内就拿回了被拖欠的报酬。激动之余,杨先生再次拨通了区人社局执法大队的电话。这次不再是无奈求助,而是对执法人员的高效连连点赞。
这是杨浦近年来根治欠薪工作的一个缩影。区人社局坚持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强力推动动态清零目标的提质增效。
近期,针对岁末年初欠薪隐患矛盾易发、高发的特点,区人社局牵头组织区内28个职能部门和12个街道,联合开展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自11月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已受理监察仲裁案件893件,办结917件,监察监督企业6241户次,为1728名劳动者追讨劳动报酬或挽回经济损失2008万余元,有效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据介绍,为根治欠薪、保障劳动者权益,区人社局全面梳理监察案件受理、承办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在此基础上,对所有案件予以分类,办案力量向群体性突发事件、欠薪案件、投诉举报案件倾斜,坚决消化欠薪案件存量,控制增量。
对内挖掘潜力,科学合理配置监察和仲裁资源和优势,建立信息共享、联合接待、协作办案、联动处置四大机制,形成共振效应;对外向条块借力,劳动监察、仲裁分别与工会、街道联手,率先在全市设立“联合化解工作室”,在平凉路街道、五角场街道设立仲裁派出庭,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妥善化解在基层。
为平衡处理好保市场主体与保基本民生的关系,区人社局积极开展和谐企业、和谐园区创建活动,倡导劳资双方协商柔性化解矛盾,对于有支付能力拒不支付或故意逃避支付的恶意欠薪行为,则坚持“零容忍”,重拳打击、高压整治,兜住基本民生底线。
同时,依托街道就近就地优势,加强“网格化”监管力度,落实街道属地管理责任,充分发挥劳动关系协调员在用工信息采集、劳资矛盾预警、排查、上报等方面的作用,及时将经营异常企业列为重点监控对象,及时上下联动,将欠薪隐患、矛盾和突发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化解在网格,解决在基层。
战胜寒冷最好的方式是什么?体育运动在社区与校园奏响动感乐章
战胜寒冷最好的方式是什么?除了吃,当然是运动。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日益临近,冰雪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旱地冰球”,被称为低配版冰球,入门门槛低、趣味性强、场地受限很小,很适合初学者。长白新村街道首次引入“旱地冰球”,在社区家庭中进行普及和推广这个新兴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
12月26日,2021年上海社区健康运动会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街头旱地冰球亲子赛公益活动在市民球场举行,共吸引了20组家庭参与。
场上,大家手持球杆,围绕一颗小球展开激烈拼抢,寻觅破门得分机会,在比赛过程中感受冬奥魅力。市民魏先生说:“北京冬奥会就要来了,孩子参与旱地冰球项目,也是支持冬奥会的一种方式。”市民周女士则表示,孩子平时接触篮球足球等传统项目比较多,旱地冰球这类新项目是第一次参加,感觉很新鲜,希望今后社区能引入更多有趣、新颖的体育活动。
接下来,长白新村街道还将持续开展以聚焦冬奥、走近冬奥、体验冬奥为主题的群众性健身活动,不断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让更多人受益,在这个冬天奏响温暖的动感乐章。
体育运动不仅让社区升温,也让校园升了温。欢快的乐曲、整齐的队列、有力的步伐……12月27日早晨,尽管寒风刺骨,但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师生跑步健身的热情丝毫不减。
上午8点45分,第一节课的下课铃声刚刚打响,该校1500余名师生就走出教室,来到操场,按照班级进行整队,开始每天“课间健康跑”运动,红色跑道上,一个个方阵展现出师生们的青春活力。“虽然今天很冷,但这样跑一跑暖和多了,我们很喜欢‘课间健康跑’这样的活动,不仅能锻炼体能,还可以提升耐力。”学生周炬辰说。
为进一步丰富课间生活、保障师生身心健康,11月中旬开始,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发起了“课间健康跑”,从最初各班学生在班主任的陪同下在规定路线上慢跑,发展到如今全体教师积极报名参与,加入健康跑的队伍,一道靓丽的“校园课间风景线”由此形成。
在教师刘林青看来,和学生一起参加“课间健康跑”是一件非常快乐、非常有意义的事。“以前和学生们绕操场慢跑两圈要将近10分钟,跑完之后也气喘吁吁的。现在每天我们能跑上三圈,耗时7分钟左右。”刘林青说,学生们的陪伴,是自己坚持下来的动力。
据了解,为更好地服务“学生的终身发展”,近年来,该校秉承“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推行“全员导师制”,让每位教师都参与学生的德育管理,指导学生开展自主管理,引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担任他们思想上的引导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生活上的示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和生涯规划的指导者,以打造“高参与”“陪伴式”的育人模式。
接下来,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将通过体育专项化活动、社团俱乐部、体育活动课等,让体育运动在冬日温暖整个校园。
本版部分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