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城事·三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区中一场偶像与粉丝的互动:
说说唱唱 重温沪剧红色经典

  ■记者 汤顺佳

  本报讯 “大家都很熟悉的《红灯记》,就是我们杨浦区爱华沪剧团的原创剧目,屏幕上的这张经典照片记录的是1963年春节,拍摄于我们第一次演出的时候……”讲述抗战故事、与杨浦颇有渊源的《红灯记》,改编自一位小学教师真实事迹的《鸡毛飞上天》,还有展现单亲妈妈拼搏不易的《挑山女人》……

  日前,在控江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一份“艺术大餐”就被送到了居民家门口。沪剧名家马莉莉来到现场,为观众们开展了一场“回顾沪剧红色经典”活动。她从创作者、表演者的角度,重温了多部曾风靡一时的沪剧,讲述了一个个舞台背后的故事。台下的观众,都是家住控江路社区的戏迷,听着马莉莉的导赏,加深对沪剧的了解。

  居民俞妙珍是控江路社区沪剧队的成员,是马莉莉的“忠实粉丝”。对于今天的活动,她直言很激动,“马老师说了很多知识点,包括咬字怎么更准、腔调怎么提升,听了以后很有收获,可以提高我们的沪剧水平。”

  而在一个小时的沪剧导赏活动结束后,马莉莉还邀请戏迷们一起上台,唱两句自己最爱的沪剧,分享交流表演经验。“我来做个媒,保侬称心肠,人才相配门户相当。问婶婶呀,我做媒人可像样……”今年73岁的资深戏迷郭三妹,这次上台演唱了沪剧《罗汉钱》的选段,得到了马莉莉的夸奖。“没想到我能和马老师同台,甚至合唱了几句,真的很开心。而且马老师夸我咬字咬得蛮准的,让我更自信了。”郭三妹说。

  对观众来说,与“偶像”互动自然令人兴奋,对沪剧表演者而言,能与观众零距离地交流感想,说说唱唱,也属机会难得。

  马莉莉表示,如今,杨浦在社区推进文化配送服务,让各领域的专业人士与社区爱好者站在一起,开展交流,对双方都是很好的机遇。“就拿我们戏曲表演者来说,以前大家都是在专业团体的,现在退休了,退出舞台了,那么就走向社区,为社区里的爱好者们做讲座,讲讲沪剧的历史、过去的辉煌,再谈谈现在沪剧生存的困难。有时,我还能把自己掌握的表演知识,分享给他们。这不仅能帮助老戏迷们加深对戏曲的了解,也让我更多听到了观众的反馈,从而优化自身技艺。”

  记者了解到,目前,控江路街道正在积极开展“十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并已将25个居委会全部纳入服务范围,进行多样化的文化配送,为居民奉上丰富可口的“文化盛宴”,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焦点
   第06版:文化
   第07版:English Edition
   第08版:专题
孩子口中的滨江故事是怎样的?
说说唱唱 重温沪剧红色经典
“中国网事·感动2021”十大年度网络人物揭晓
杨浦时报城事·三区03说说唱唱 重温沪剧红色经典 2021-12-30 2 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