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疫情防控,也非一人之力能防。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招之则来、来之能战,坚决守牢城市安全底线,坚决守护市民生命健康,对于基层一线防控工作人员而言,高强度工作、无休无眠已是日常。
然而,“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面对疫情,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人人都是第一责任人。杨浦如何做到众志成城,让疫情防控工作又“严”又“暖”?
■宗禾 高靓 毛信慧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防疫特种小队”昼夜接替,与时间赛跑
三天熬两个通宵,五天只睡十个小时……近日,上海发布上,一条来自基层抗疫人员的留言,让很多人“破防”了,大家都被防疫人员的默默付出感动,并纷纷表达敬意。其实,这样的基层防疫人员遍布杨浦各个角落。
绝不错看、也不漏看,精准流调是精准防控的基石。目前上海市区三级流调梯队近3100名流调人员历经两年“实战”,实现梯队式拉网流调,为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兜底。
正确佩戴口罩与否,是流调判断风险等级的重要指标之一。杨浦区疾控中心防疫科副科长、现场流调组组长乔鹏说,流调工作要综合考虑接触距离、接触时间、个人防护佩戴规范性等多要素。他举例,如果确诊病例一方佩戴口罩不科学,风险等级则从严判断;如果确诊病例在密闭空间内(电梯等),接触人群未戴口罩,也会从严判定。接触时间来看,如果1米范围以内,面对面接触1-2分钟以上,从严判断;如果开放空间内2-3米以外背对背,则问题不大……
流调每个时间节点都不能留白,密接、次密、高危筛查等流调落实到具体工作,点位都必须写好,这就要求被流调者的高度配合。近期,杨浦区疾控流调人员、实验室核酸检测人员全天24小时在单位待命,连续几十个小时在岗作战是常事。落实终末消毒的人员也经常半夜背着沉重的消毒箱出去消毒……
与此同时,杨浦的抗疫战场上还活跃着这样一支特殊队伍——环境监测小队。小队里的一些“老兵”历经甲肝、SARS、汶川地震等大事件,实战经验丰富。
两年来,相关监测工作从机场物流仓库徒步3万步到海鲜市场的冷链区不惧腥臭,从小区、商超、物流、体育健身场馆的复杂轨迹排查,到老年活动室、社区网格中心的耐心解释宣讲,从医疗机构环境的周周采,到隔离点客房的逢阳必采,还有各类运动赛事、重大活动保障等,每一天、每一次都浸润着队员们辛劳的汗水。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杨浦的“防疫特种小队”就这样昼夜接替,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赛跑,为居民群众守护健康防线。
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身兼数职,每个人都是疫情防控志愿者
社区防疫如何做到“守土有责”?这是同济新村居民区党总支面临的一大考题。
同济新村居民区是四平路街道数一数二的“大小区”,原是同济大学教职工住宅公房,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后来陆续扩建到现在的3189户,且内部有两所学校——同济小学和同济大学幼儿园,人员结构复杂,给小区防疫工作带来较大挑战。
“陈老伯,来测下体温,谢谢!”
“李阿姨,近期没有离沪吧?”
每天,在同济新村门口,工作人员都会对来往居民进行测温、问询、宣传,“守好门,盯住人”是社区防控的重中之重。“我们每天都会安排一些党员志愿者在小区内和各个大门口巡逻,他们对居民比较熟悉,可以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立民说。
由于同济新村人口基数大、人员流动大,疫情防控工作的难度也比较大。疫情初期,根据街道统一安排和部署,居民区党总支工作人员“挂图作战”,将从不同地区来(返)沪人员,按要求进行居家隔离或居家健康观察,并在图纸上用不同颜色进行标识,图示清晰,一目了然。
“那时,每个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要负责300多户的摸排工作,人手紧张,时间紧迫。”张立民说,为了精准把牢疫情防控关,居民区党总支积极动员楼组长、党员志愿者和部分居民参与摸排工作,有了他们的助力,很快对小区人员做到了情况清、底数明。
这些志愿者是居民区最值得信赖的防控力量。平日里,他们可以参与日常的“守门员”队伍,做好陌生人群登记和摸底调查,及时做好信息收集、报告;出现紧急情况时,他们也可以迅速成为“快递员”“外卖员”……同时,他们还是疫情防控的“宣传员”,通过自身行动积极带动、影响身边的人做好个人防护,减少不必要外出等。
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针对需要进行社区健康监测管理的人员,同济新村第一时间成立“三人小组”,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名楼组长或志愿者,方便及时掌握居家管理人员的情况,确保对象安全和情绪稳定。
成立“3+1小组”后,居委会干部每日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居家隔离人员保持高频率联系,全面掌握居家隔离相关要求是否落实,了解居家隔离人员生活需求及相关困难,提供生活必需品代购服务,楼内志愿者则主动承担起楼道消毒工作。
“‘3+1小组’中,我们居委会工作人员主要就是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不论大事小事,只要需求合理,我们一定会尽力满足。”张立民说,前段时间,八十多岁的张老伯在集中隔离满14天后需要进行7天的社区健康管理,老人常年生活在国外,不会使用微信,工作人员帮忙下载好后又教会老人基础操作,通过微信和电话与其保持联系。由于老人的房屋多年空关,入住后才发现厨房下水管道渗漏,隔离期间无法使用,工作人员一边安抚老人情绪,一边了解老人饮食习惯并帮忙订餐,再由志愿者每天送到门口。
“很感谢这些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每天换着花样给我点饭送餐,而且时时刻刻都在关心我。”对于居民区无微不至的贴心服务,张老伯十分感激。
从跑腿、购买到配送,确保让居家健康管理的居民足不出户就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多跑腿、勤跑腿,尽最大努力解决大家的困难。隔离不隔爱,有温度地落实管控举措,才能减少疫情给大家生活带来的冲击。”张立民说。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同济新村居民区将毫不松懈,继续严格按照市、区、街道相关防控要求,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借助居民区党总支的平台整合业委会、物业、社区民警、城管、社区党员、居民志愿者等多元力量,探索“全员志愿者”制,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疫情防控联勤保障机制。
“春节快到了,准备了一点菜”——新鲜爱心菜,送给抗疫一线的他们
家住延吉四村的吴怡颖是杨浦区中医医院的一名护士,2020年初,她放下手中的年夜饭,匆匆与家人告别,逆行而上,直抵核心战场。作为首批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眼下,她仍坚守在防疫一线。
1月16日上午,吴怡颖接到了妈妈丁晨打来的视频电话,原来,阳普敦化菜市场场长张励和社区工作人员来到她家中,送上了新鲜的爱心菜,“春节快到了,准备了一点菜。有老母鸡、塔菜、冬笋、胡萝卜、大蒜叶、太湖菜,祝你们节日快乐。”
“收到爱心菜十分感动,也非常感谢社会各界对防疫人员的关心。目前我正在医院的门诊工作,最近因为疫情的变化,工作也更忙碌了,但我会继续把好关,不让医院这块阵地失守。”吴怡颖说。
当天,阳普菜市场公司党支部与共建单位延吉四村党总支一起,将一份份爱心菜送到防疫人员的手中。
面对疫情,除了医护人员,社区志愿者也是闻令而动。自2020年初开始,延吉四村小区防疫志愿队队长郦明便带领队员们投身防疫一线,每天加班加点,组织、参与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守护社区平安。2020年,他还被评为上海市平安志愿者。这几天,他又与队员们一直坚守在疫苗接种一线,协助医护人员引导居民排队登记、接种、留观,用高效的服务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这是责任,我们这支队伍所有的队员都是随时准备冲上前去,我们也将继续更广泛地发动群众投入抗疫斗争。”郦明说。
延吉四村小区防疫志愿队队员刘建泰也表示:“收到爱心菜感觉心里很温暖,也更加激励我做好志愿服务,继续为社区防疫贡献力量。”
除了致敬防疫人员,此次阳普菜市场公司还向不少社区困难居民送上了爱心菜。
“作为国有企业,服务社区、服务居民是我们的基本职责。”阳普菜市场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副总经理韩菁表示,后期还将进一步扩大普惠性范围,号召公司下属的其它菜市场积极行动起来,向社区内的劳模、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送上新鲜爱心菜,向他们致以节日的祝福,也在这个寒冬为城市增添暖意。
“疫情当前,你们辛苦了!”——这边送润唇膏那边“投喂”核桃酥,暖心又暖胃
“疫情当前,你们辛苦了!”日前,蓝天社区睦邻中心的社区志愿者们亲手制作了一批礼物,向疫情防控一线的社区工作者致敬。
“天气寒冷,不少工作人员都在户外,皮肤容易干裂,我们可以为他们做点纯天然、无添加的润唇膏。”在蓝天社区睦邻中心的治理事会议上,有志愿者这样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持。
说做就做,志愿者们热情高涨。大家在社工的指导下,将油、蜂蜡、维生素、精油等材料混合,经过称重、搅拌、融化、装管、凝固等工序,一批不同口味的润唇膏制作完成了。打包完毕,志愿者们纷纷出发,为社区工作人员送去这份“暖心礼”。
而另一边,新成立的蓝天社区睦邻中心美食团队也在行动。领队孙老师是一名党员志愿者,“我建议我们团队成立后的第一场美食活动,大家一起为辛苦的社区工作者制作一款点心。”这个提议得到了积极响应。
搅拌、搓团、加核桃,刷上蛋液,撒上芝麻,送进烤箱……在烘焙达人冯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始制作核桃酥,出炉时,香气弥漫了整个楼道。试吃完,大家赶紧着手打包,为默默付出的社区工作人员送上热气腾腾的暖胃点心。
睦邻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志愿者“各怀绝技”,天津麻花、烙饼等中式点心,他们都是随手拈来。其他志愿者团队也发挥各自优势,群策群力,自发组织开展活动,温暖他人。“希望在今后的活动中,有更多志愿者参与进来,乐在其中、受惠其中,共建睦邻美好社区。”
本报部分图片由相关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