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三伏”大幕已经拉开,“节到小暑进伏天,天变无常雨连绵”,“烧烤”“桑拿”模式“自由切换”成为常态。但,无论天气如何“变脸”,为了守护城市平稳运行、居民生活正常有序,不少人的“坚守模式”始终未变。
跟随记者,走进他们的工作日常。
■记者 汤顺佳 王文略 王歆瑜 罗佳
“格子间”里的“大白”:常态化采样结束后,又去支援小区“大筛”
“嘴巴张大一点……”这句话,袁吉宏每天要说上百遍。
袁吉宏今年53岁,来自迪安诊断,和“格子间”白领不同,她的工位在上理工科技园门口,一方面积不到5平米的核酸采样亭,一身从头包到脚的“大白”,就是她的制服。除午休时间外,上午7点半工作到下午5点半,门外排队不停,袁吉宏便手脚不停。即便有空调吹着,她的鞋套里依然渗出点点水汽。
袁吉宏的一天,几乎是在半蹲中度过。“对于窗外的采样对象,我坐着太低,站着太高,必须一直屈膝调整高度,否则看不清对方的嘴巴,工作就做不到位。”
市民翟女士是上理工科技园里的一名工作人员。她每天下班前到这儿做核酸,“又近又方便。天气闷热,这些采样员在小亭子里连轴转,真的很辛苦。”翟女士说。
袁吉宏原是开理发店的,四五月宅家抗疫,她萌生了做核酸采样员的念头。7月初,经过培训后,袁吉宏上岗了。每天凌晨5点起床上班,6点开始穿防护服、打扫卫生,作足准备工作,开工……有时,下午的常态化服务结束,袁吉宏还要前往各个小区支援核酸筛查,室外作战,全程暴汗,两周功夫就瘦了好几斤,她调侃“比健身房效果好”。“这几天,每次刚穿上衣服还没动弹,汗就冒出来了。等大筛结束,脱下身上的衣服,一拧全是水。”袁吉宏说。
当被问及是否担心被感染时,袁吉宏坦言,她不是没有犹豫过。“我女儿是长海医院护士,她也一直为我的安全担忧。但我一想到还有这么多人并肩作战,又觉得义无反顾。为大家服务,我不后悔。”
据悉,目前在杨浦,迪安诊断共负责150余个采样点,每个点位有一名固定采样人员,还备有15到20位机动人员以备换岗调班。此外,他们不断在招募人手,同时将防暑降温措施落实到位。
走街串巷的“啄木鸟”:“日久见人心,互相理解了,就能更好地配合”
封控管理时,75岁的她挺身而出在小区奔波忙碌,“居民区的情况我比较了解,我是党员我上”;防疫常态化,她冒着酷暑在街头巡访,“侬口罩要戴好,虽然天气炎热但个人防护不能放松,安全有保障了才能更好地经营……”
杨晖,长白新村街道常态化疫情防控志愿者队的巡访员,大家都亲切地叫她一声杨阿姨。对于自己之前做过的事,杨阿姨不愿多谈,但说到自己所在的这支“啄木鸟”巡访队,她打开了话匣子——“最近这些天,出去站着不动都是一身汗,但卫生防疫工作不能松懈……”“刚开始,有些店家觉得我们多管闲事,但我们耐心劝导,看到没戴口罩的我就把包里的备用口罩递给他们,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配合度越来越高,因为他们知道我们是为了大家的安全,让经营更有保障。日久见人心,互相理解了,就能更好地配合。”
杨阿姨负责巡访的点位有43个,包括餐饮、零售、菜场等各种经营场所,这样的天气里,巡访一圈下来,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是常事。
这支“啄木鸟”巡访队的巡访内容包括疫情防护、卫生安全等多方面。在点位发现问题后,巡访员会立刻现场敦促点位负责人进行整改,不能当场解决的,及时上报至相关部门。每日,巡防员还需做好记录向街道汇总,每周四街道将收集来的问题进行分类,向相关部门提交汇报,并协同相关部门对“顽疾”开展联合行动。
此外,为保障巡防员的健康,街道配备了充足的防暑降温物资,还对点位的巡访时间和数量实行弹性化安排。
截至目前,巡访员共发现问题超过100个,主要涉及未规范佩戴口罩,消杀记录不规范、不完整,小区快递消杀不彻底等,目前大部分已得到整改落实。
“用脚步丈量滨江”的“城管蓝”:10处在建工地+10个楼宇+超70家沿街商铺,每天“巡回检查”
“你好,我们是杨浦城管,这是我的执法证,我们全程录音录像,现在对工地的场所码以及疫情防控情况进行检查……”
黄俊杰,杨浦城管机动中队四级主办,滨江网格的负责人。7月14日上午9点,气温已达37摄氏度,穿上制服,戴好N95口罩和防护面罩,他和同事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当天的第一站是中建八局一处在建工地。
查看场所码、询问人员管理、检查消杀台账……完成一系列防疫事项检查后,城管队员们还查看了工地外围的环境情况。
附近的一家酒店是他们的第二站,外立面情况是检查重点。黄俊杰介绍,根据上海市防台防汛相关要求,杨浦城管会对滨江区域的100多块户外设施进行安全检查、排查其是否有相关的行政许可,截至目前,已对滨江区域30块违规的户外设施予以查处。
抵达第三站——一家餐饮企业,黄俊杰一行早已满头大汗,防疫手套也因为汗水的浸润,与皮肤“连为一体”。
据了解,为确保各场所的安全无虞,杨浦滨江片区的城管队员每天需巡查10处在建工地、10个楼宇以及七十余家沿街商铺。
“接单不停”的“物业人”:“再苦再累这个岗位总要有人在”
7月14日上午十点半,身着灰绿色工服,斜挎帆布工具包,延吉物业皓月坊服务中心工程主管何志刚步履匆匆地走进皓月坊小区。穿过地下室的楼梯间,拿上铁网和铁钩,何志刚的任务是清理小区污水总管。这是他当天接到的第四张处理工单。
“我和同事两个人,他负责两只窨井,我负责这个下水井。工具都是特制的,先疏通再打捞,垃圾清理出来,确保水管通畅。再苦再累这个岗位总要有人在。身上的衣服一天起码汗湿五六次,等有空了就换一换。”何志刚说话间,豆大的汗珠不断顺着他的额头滴落,“夏天居民楼用水量激增,下水总管道需要高频次的疏通处理,以防堵塞。”
疏通完,把地面清理干净后,何志刚又回到办公室,处理下一张工单……
记者在物业办公室看到了“皓月坊”物业管理报告。从电梯维保到照明设施更换,从疏通窨井到水箱清洁……物业的工作与居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可见一斑。
据了解,目前,延吉物业皓月坊物业服务中心在岗的一线员工共有23名。物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的一线工作人员都是老员工,大家都喜欢‘把工作做在前头’。比如,夏季需格外注意养护水泵水箱。我们几位师傅冲在一线主动检修,尽全力保障居民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