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惊险四小时 杨中心高效救治

  ■记者 毛信慧

  本报讯 一次寻常的健身,竟让22岁的大学生小王(化名)突然失语、肢体麻木无力,命悬一线。危机时刻,杨浦区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杨中心”)卒中团队快速反应、精准施救,在历经近4小时的高难度手术后,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日前,小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后重返校园。

  今年3月5日,正在健身的小王突发言语不清和左侧肢体麻木无力,被120救护车紧急送至杨中心急诊。接诊医生万志文凭借患者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临床经验,迅速判断其为急性脑卒中。医院立即启动卒中绿色通道,争分夺秒为小王完善检查。从患者抵达急诊到完成关键的急诊CT及CTA检查,仅用时15分钟。

  检查结果证实了医生的判断:急性颈内动脉闭塞导致脑梗死。这是一种多见于老年人的凶险疾病,发生在22岁的年轻人身上实属罕见。治疗刻不容缓。在到院后44分钟,医生为小王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然而,由于小王是颈内动脉主干大血管闭塞单纯溶栓难以完全开通血管,必须进行急诊动脉取栓手术。神经内科介入团队闻讯火速集结到位,为小王实施全麻下行颅内动脉取栓术。

  “手术过程异常艰难,远超我们的预期。”主刀医生胡亮回忆道,小王颈内动脉内的血栓负荷巨大、质地异常坚韧。手术团队起先采用的是较为常规的“取栓支架+抽吸导管”抽拉结合的方式,但尝试未能成功。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全麻下的患者风险持续增加。面对巨大压力,团队果断调整策略,决定采用难度更大、风险更高的“双支架”取栓技术奋力一搏。最终,在医护团队的紧密配合下,历时近4小时,终于成功取出血栓,实现了血管再通。术后评估,患者血管再通等级达到2c级。

  术后,小王被转入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生命体征的维护和神经功能恢复成为新的挑战。一场多学科协作的”生命续航战“马不停蹄地展开:呼吸支持、抗栓、降颅压脑保护、抗感染、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有序进行。术后第二天,在康复科的早期介入下,床边康复训练开启。中医科、康复科多次会诊,为小王量身定制康复方案。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不断鼓励下,小王恢复得很快,于3月28日顺利出院。近期复查显示,肌力已基本恢复正常,日常生活不受影响,这让小王重拾学业信心,“准备来年参加研究生考试”。

  “近年来,青年卒中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一旦发生,往往后果严重,可能导致长期残疾甚至死亡,成为威胁年轻人健康的隐形杀手。”杨中心神经内科主任岳蕴华提醒,预防的关键在于健康生活方式,戒烟戒酒、规律作息饮食很重要。一旦出现“言语不清、一侧面部或肢体麻木无力”等卒中征兆,必须立即就医,抢占黄金救治时间窗。

  与此同时,为了揪出导致小王卒中的“元凶”,神经内科联合心内科对患者进行了深入检查。通过经食道超声、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TCD)、右心声学造影等,最终确诊小王存在“卵圆孔未闭”。卵圆孔是胎儿发育期心脏里连接左右心房之间的通道,一般在出生后1年内由于左心房压力逐渐升高而闭合;若大于3岁仍不闭合则称为卵圆孔未闭,可能导致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或者偏头痛。针对小王的卵圆孔未闭问题,心内科医生陈楠楠表示,卵圆孔未闭在人群中有一定比例存在,但并非所有人都会发生卒中。对于不明原因的青年卒中患者,进行规范的病因筛查非常重要。一旦确诊卵圆孔未闭后,要到专科及时评估,规范治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资讯
   第08版:专题
通北路扩建段双向通车
沪港青年才俊“识”杨浦
如何亲手定制“家门口”的公交线
惊险四小时 杨中心高效救治
将“一线工作法”廿载沉淀的为民情怀融入血脉
杨浦时报民生04惊险四小时 杨中心高效救治 2025-07-03 2 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