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外来媳真正融入社区?定海路街道通过多次调查发现了答案——对“家”的归属感。“关爱飞来凤,温暖一家心”项目就此启动,项目由采集信息入手,以提供切合需求的社区服务给外来媳送温暖,渐渐将“她们”变成“我们”,树立起“大家”的观念,把自己当做社区的主人。
寒冷冬日,定海路街道妇联主席刘伟心中却感到暖意融融。“飞来凤”志愿者服务队的外来媳们花了3个多月时间,编织了百余件帽子、围巾、毛衣送给社区独居老人和单亲家庭的孩子。一年前,这样“一家亲”的情景,刘伟想都没想过。
解决实际困难温暖人心
位于定海路街道的民主一村去年下半年生效动迁,这里的外来媳生活条件艰苦:几家共用一个灶台,每天早上六七点家家户户排着长队倒马桶,冬天抢占有利位置晒被子……生活中遇到的麻烦多,矛盾和摩擦也就随之而来。
“在家千日好,离家一日难。”社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龚培娟说,人在陌生地方容易变得敏感,而社区作为生活空间,应当是最容易消除陌生感的地方,“如果能主动用服务温暖她们,从情感上、想法上把她们变成‘我们’,外来媳与社区的关系便有把握捋顺。”
于是,社区(街道)党工委推出“关爱飞来凤,温暖一家心”项目,成立“飞来凤”姐妹俱乐部以及“飞来凤”志愿者服务队。通过“一个带一个,一群带一群”的模式,帮助她们解决就业困难、排解心理压力等种种实际问题。
贴心服务助“凤凰展翅”
对社区(街道)党工委来说,掌握需求是做好外来媳家庭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前提。一个集居住、就业、家庭成员情况等信息于一网的系统建立起来,党工委坚持入户必访,季度寻访,随时做好更新工作。目前,对外来媳家庭的信息采集率达100%。
根据获得的信息,街道联合区阳光社区服务管理中心推出了“凤凰展翅”系列服务活动。其中的“职业培训计划”已帮助15人上岗就业。小向就是受益者之一,今年33岁的她家里有一个盲人婆婆,孩子刚读小学,丈夫收入不高,家里离不开她的那份收入。通过“职业培训计划”,小向参加了家政服务、中式点心师培训、烹饪初级培训以及保育员初级培训,并取得了相应证书,随后又在街道的推荐下,进入辖区一家幼儿园任营养师一职。
街道妇联主席刘伟告诉记者,一些受助的外来媳后来都成了联系居民区的联络员,“她们可以替其他外来媳反映需求,协助我们做妇女工作,起到润滑剂的作用,让更多人主动参与社区建设中来。”
转变角色融入社区
张菊芳从江苏海门嫁到上海,最初也是通过“飞来凤”俱乐部参加了街道组织的家政护理培训,在社区内做起了助老关爱员的工作。从此她成了热心的志愿者,与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结对,许多老人与她结下了深厚感情。
如今,张菊芳成为社区事务工作者,服务加倍用心,一人包揽了替老人“跑腿”的活,从无怨言。社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龚培娟注意到,外来媳正从服务和管理的对象逐渐转变成社区建设的活跃力量。
听说社区内有很多独居老人、单亲家庭后,“飞来凤”志愿者团队队员们对老人、孩子的生活十分关心,于是外来媳小朱凭着自己的编织才能开班上课,编织“爱心”。虽然每天要做钟点工,还要照顾家人,但她仍尽力挤出时间上课,连睡觉前也不忘“多织一针”,她说:“街道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我们也乐意为社区做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