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年话春联

  ■一春 文

  现在的春联,印刷的很多。此种现象,让人觉得在一片喜庆中,总缺了点文化味。初见这种春联,是在家乡的一个小镇上。那是一家烟酒批发部,春联的内容已记不清了,但因为字是印刷体,引起了我的注意,看了一阵,问老板:“这是哪来的?”答:酒厂送的。我这才看清,春联的底部还各有一行印刷体小字:×××酒厂向广大顾客恭贺新禧!我明白了,这种春联,实际上就是广告。 

  随后,印刷体春联越来越多,看那联底的落款,除了酒厂,还有烟厂、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等,近一两年更有泛滥之势。我一个亲戚是开缝纫店的,去年,收到的印刷体春联竟有20副之多,贴不完,只得当垃圾扔掉。我还见过一户人家大铁门上的春联:“存款有备无患,保险转危为安。”一看就知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制造,且字大如斗,全用琥珀体,一眼瞧去,触目惊心。 

  由此可见,印刷体春联,其实是商业社会的一种副产品,它瞄准的是大众需要(过年必贴),投机的是人们的省事心理(拿来即用),可以看作是一种另类的商业传单。这一个花样翻新得好啊!若是寻常传单,恐怕人们瞄两眼就丢掉了,贴在墙上或电线杆上,还会惹上“城市牛皮癣”的恶名。而现在附着在春联上,则名正言顺堂而皇之。 

  既然是商业行为,自然与真正的文化无关。过去每逢春节,写春联贴春联是每户人家的大事。写春联,在我看来,首先要书法好,其次要联子对得好,而这两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若要二者兼备,非饱读的老儒或青年才俊不可。现在,写春联的风气在印刷体春联的冲击下不断弱化,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群众中已是日渐衰微,这实在是很可惜的事。 

  还记得小时候写春联的热闹情景。我的外祖父写得一手好字,每到春节,请他写春联的人很多,每到这时小院子就格外热闹。他为自家大门上写的对联是“世泽锦江左,家声振陇西”,他说,这个对子有讲究,只有姓李的人家才可以用,是在叨老李家出的大诗人李白。他为别人家写的春联,许多取自唐诗,如“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等。这些句子,后来上学时在课本中陆续遇到,才明白当初的春联,其实就是我的文学第一课。还有一次,年后到城里走亲戚,路过奎山,那里房子和巷子极多,许多人家的春联也写得极好,一处一处看来,默赏一番,赞叹一番,留恋之间竟迷了路。那迷路,像迷醉于古老文化的丛林间,实在是一种享受。 

  春联,文化之美的集中体现。有这样一首诗:“草体的鸟儿,隶体的鸟儿/在一片红光中拍动着翅膀/把瑞气和欢喜荡满屋梁/把庭院领往春天的深处……”是啊!春联上,那美好的词句和美轮美奂的书法像吉祥灵动的鸟儿,能引领我们行走在春天里,那是文化的春天,是古老而年轻的春天。而充满功利气息的呆板的印刷体春联又算什么呢?它又会引领我们朝何处去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旅游
   第03版:时报周末·生活
   第04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5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8版:时报周末·焦点
新年话春联
时令小语
徜徉音乐王国聆听风的温,柔吟唱
游七闽之地武夷山
悲悯之眼
意犹未尽
孤独的孩子
诗抒胸臆
冻土
北外滩印象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7新年话春联 2013-02-09 2 2013年02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