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周朴园的角度看人生
悲悯之眼

  ■丁滢文

  看过话剧和电视电影等不同版本的《雷雨》,精彩之至令人难忘。周末捧起同名剧本,感触更不同。比起表演,文字有一股直指人心的力量。很难想象,写作时才23岁的曹禺,对人生竟有如此深刻悲怆的体悟。 

  《雷雨》的故事众所周知。这次阅读,我重识了剧中的一个人物——周朴园。过去的评论,都把他形容成老奸巨滑,强威虚伪,但我在翻阅剧本时,对他的印象完全改观。 

  周朴园并非邪恶之人,我相信他与侍萍真心相爱,而不是富家公子的轻薄行性。周家长辈赶走侍萍,他无能为力。在当时社会,违抗父母的意愿等于颠倒整个社会的伦理纲常。旧时的中国家庭,没有年轻人表达意见的余地。 

  不可否认,年轻时的周朴园是怯弱的,他无法承担得罪父母的后果,只得看着侍萍孤独悲惨地离开。也许,在与富家女儿大婚之前,他被家庭软禁了起来,这在过去并不罕见。他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更无力保护心爱的姑娘。三十年来,他一直怀念着侍萍,打听她的下落,误知她跳河自尽时悲伤难耐,顽固地维持着侍萍最爱的书房格局、家具布置,甚至连她产后怕凉,不肯开窗的习惯,仍在保留。 

  剧中没有写他的第一位夫人是如何去世的,但从一些微妙的细节中不难看出,周朴园对她相当冷淡。对续弦繁漪,更是冷漠无情。这一点他应该受到谴责,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在他的情感世界,已经容不下侍萍以外的任何一个人。 

  周朴园与侍萍在书房重逢那幕,充满了戏剧的张力。过去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女性身上,那的确是一个苦痛深重的旧式底层女子的悲哀。现在,我在这一幕中留意到了周朴园的挣扎和忏悔。他无法想象,曾经美貌温柔的姑娘还活着,成了一个形容憔悴的老妇人。他与侍萍回忆过去,缅怀着青春时代,甚至因阶层的敏感掠过的一丝怀疑,也是相当真实的流露。当他明确她并非受人指使来敲诈,旋即痛上心来。此刻的周朴园,比之年轻时候,看似权重威严,其实行事更不自由,他被牵制的东西更多,他能给侍萍的补偿也只有金钱。 

  钱不是一个坏东西,有钱人周朴园不是一个冷酷的人,他比任何人都明白金钱的能量,在与侍萍相认后,立刻开了张巨额支票给她。他无法做到更多,对于侍萍和她的家庭来说,钱的确能解决许多燃眉之急。侍萍烧毁了支票,因为她万念俱灰。但对于周朴园,他已经做到了自己能做的。至少,他并没有在内心抛弃侍萍。 

  他娶了有文化的小家碧玉繁漪,虽没给她爱情,却给了她不俗的身份和优裕的生活。在雷雨那夜的家庭悲剧之后,周朴园彻底崩溃,将公馆变成了教堂附属医院,这是他灵魂的忏悔。这座医院,也就是昔日的家,成为侍萍与繁漪最终的栖身之所,在序幕与尾声中,我们知道,周朴园经常去看她们。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从周朴园身上,我看到生命的诸多无奈。从他身上扩散,打量着《雷雨》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充满了活着的涩痛。不由迷茫:人终究是走不出命运的泥潭吗?曹禺在剧中有一句话,也许能作为注释:“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土地上的人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旅游
   第03版:时报周末·生活
   第04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5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8版:时报周末·焦点
新年话春联
时令小语
徜徉音乐王国聆听风的温,柔吟唱
游七闽之地武夷山
悲悯之眼
意犹未尽
孤独的孩子
诗抒胸臆
冻土
北外滩印象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7悲悯之眼 2013-02-09 2 2013年02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