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之间、省际之间生态问题频频发生,各方都是一肚子怨言。
流经欧洲9个国家的莱茵河,一度被称为“欧洲下水道”,经多年治理后重新成为大马哈鱼的乐园。它可说是世界上管得最好、“人河关系”处理得最好的一条河,其“跨区域治理”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19世纪以后,莱茵河沿岸各国大力发展航运,并形成了多个大工业基地。20世纪50年代起,莱茵河水质逐渐恶化,化学污染、鱼类死亡等事件时有发生。为此,莱茵河各“流经国”在瑞士巴塞尔成立了“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并就各国的减排任务签订约束性协议。欧盟制定的环境政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根据欧盟相关政策,如果成员国不执行环保指令,欧洲法院将对其处以数百万欧元的罚金。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淡水项目主任李利锋表示,莱茵河治理的重要经验,就是沿岸国家一直想要一条能让大马哈鱼回来的河流,而不是一条臭水渠,“共识的建立,就是统一利益。这一点解决了,才能谈其他的合作”。长江科学院副院长陈进说,莱茵河“起死回生”,主要得益于其行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综合决策机制。跨国、跨省、跨市的河流本身是一个复合系统,再加上流域的跨境性,因而要用一种整体的观点看待河流的治理。各流域应在相关合作组织的主持下,就重大事项进行协商、决策,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持续发展这一基本原则在决策中加以具体化和制度化。
沟通与协调机制。合作治理事实上是集体行动,即通过一定的协调机制设计来激励人们为集体作贡献,从而实现个体积极维护公共利益的结果。“协调机制能节约合作的运行成本与参与者之间的交易费用”。
政府间的信任机制。“互相信任可以推动地方政府间合作,减少集体行动的障碍,达到正和的博弈结果”。流域内上下游的各地方政府应意识到构建共同治理水污染目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共赢”、“唇齿相依”的利益意识,强化认同感。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在跨区域河流治理中,应以公正为原则,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根据各流域地区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作出的积极贡献及消极危害的多少,来纠正流域上下游地区在流域生态保护过程中的付出与收益的失衡。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