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独爱美食
清明粿

  ■朱盛杰 文

  清明期间,各色青团纷纷粉墨登场,这勾起了我的回忆,江西婺源的是我最难忘的清明节食物。

  江浙一带清明做的米团叫青团,婺源叫它清明粿。说实话,我第一次看到清明粿时是不太待见的。那时,我刚毕业被分配到婺源,那里的青山绿水和小桥流水人家给我一股清新感,就连那儿的饮食也使人新奇。

  婺源的菜大都是蒸出来的,还要裹上一层米粉。机关食堂里几乎每顿都是粉蒸,粉蒸茄子、粉蒸长豇豆、粉蒸苋菜、糊南瓜,(就是将南瓜切碎放到锅里煮,煮烂后再放入米粉搅成糊,放一点盐调味,装盘,最后在南瓜糊上浇上热猪油)。少数日子还会有一碗粉蒸肉或粉蒸鱼。那时物资供应紧张,油也少,蒸菜里放的是食堂春节杀猪时留下的猪油,因怕时间长了猪油变质,就用盐腌了,每次蒸菜时,割一块咸猪油放在锅里熬出油来,然后淋在蒸菜上。一开始吃不惯那味,但是吃久了,如果换了其他油,反而觉得缺少了那种咸猪油特有的滋味,那种独特的香味。我从初时的不适应逐渐习惯了,也喜欢上了。

  上班后第二年清明,同事们各自从家中带来一种青色的米粿,像上海的青团,虽都是青的,但色泽不同,有碧青、深青两种。到了饭点他们有的放在食堂里的蒸笼里蒸,有的用油煎,我虽然刚从食堂吃了饭,但那股浓烈的大自然诱人的香气仍然引起了我的食欲。原来那食物就是清明粿,同事纷纷将自家带来的清明粿给我吃。

  见我犹豫,和我相处不错的同事小江说:“你别看它外貌不好看,但包你吃了之后就舍不得松嘴。”在他的鼓励和诱惑下,我吃了一口,一股清香、软糯加上一种特殊的腊香在我的舌尖上盘旋,这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糕团。“怎么样?我没骗你吧。”“没有没有。真好吃!”说着,我急不可待地又拿了一个往嘴里送。

  之后直到我下放到生产队,住在老百姓家中,又到清明时,才真正看到婺源人是怎么做清明粿的。

  我和他们一起到村外山边采摘野艾,洗干净后,将野艾放在石臼中碾碎,然后直接与糯米粉搅拌揉成面团,有的人家则是将野艾榨成汁,用艾汁拌和糯米粉揉成团。用野艾汁做出的面团色泽更好看,吃口也更舒爽。

  清明粿的馅料十分考究,许多人家在春节前就准备好了,一般是在杀年猪时,除了春节时吃的,其余猪肉要么抹上盐腌制,要么是挂在灶口熏,到了做清明粿时,各家有用熏肉的、有用腌肉的,还有用熏猪大肠的,熏肠的味道更好。配料方面用的比较多的是野藠头,连头带枝全用,洗净斩碎搅拌进剁成细粒的熏肠或熏肉里再放豆芽、豆干、笋丁,最后放些辣椒粉和盐一起搅拌成馅料。还有甜的馅料,但不是用凭票供应的白糖,全是用自家地里种的甘蔗榨出的红糖做馅。一般咸馅做成饺子形,甜馅做成圆形以便区分,做好后放入蒸笼里蒸上半个小时,美味的清明粿就熟了。每家一次都会做上好几十斤糯米的清明粿,蒸熟后用大竹匾摊开晾干,到田里劳作时,用山柴火烤一烤当中饭吃。有家人和孩子在外工作或上学的也会带些去,晾干的清明粿可以吃到夏至时分。

  我离开婺源有二十多年了,每到清明时,都会思念那乡土气息浓郁的清明粿。不管是沈大成的还是乔家栅的青团在我心中都不及婺源的清明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生活·资讯
   第05版:评论
   第06版:时尚·悦读
   第07版:五角场·文苑
   第08版:民生·社会
清明粿
诗抒胸臆
乡村野趣
记性差一点好
心如在,情常在
江湾机场记忆
孩子的动物世界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7清明粿 2013-04-09 2 2013年04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