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物资奇缺,特别是粮食供应更为紧张,当时,城镇一般成年居民仅供应26.5斤。照说,这些粮食在现在是很宽裕的,可那时因油类、肉类、蛋类及所有副食品都凭票供应,量又少,有的家里孩子多,粮食就紧张,孩子们正在长身体,吃得多,供应的少。
记得我家在做饭时,粮食都是用称称过才下锅的,恐怕吃“滑边”。在这种情况下,有条件的单位就发展生产自救。我们厂就抽出十几位同志,到苏南高淳县顾陇公社种山芋,借以改善职工的生活。
1962年的五一节过后没几天我们就来到了顾陇。当时,我们先是住在一所小学的教室里,第二天就到荒地附近,在张科长(海清)的带领下,开始建造自己的住屋了,我们用木板组成长方形,往里面填满泥土,用锤子夯实,这样接长垒高,“干打垒”式的屋墙就砌好了,然后按装上厂里带来的旧门窗,再用茅竹搭起屋架、盖上稻草,一连四、五间的茅草屋,用了十来天的功夫就盖好了。看着自己亲手盖起的茅屋,像摸像样的,打心里高兴,安上双人床、砌好灶头,我们自己烧饭、自己买菜、自己到水库边挑水。
五月底,我们开始忙碌了起来,首先在托人代耕过的土地上挑起一道道领子,然后在领子上每隔二、三十公分掘一个小洞,在洞内放一根山芋苗,抓一把化肥,再舀一勺水培上土就算完工,等山芋长出了藤,隔个把月翻一次藤,以后便等待收获了。十月初山芋就先后上市了,当卡车把山芋运到厂里,同志们吃着我们种的山芋,都说:这山芋好吃,很粉,能填饱肚子当饭吃,可省点粮食。那个时代的人们艰苦生活过惯了,没有什么过多的要求,只想安安稳稳地生活过日子。我们职工的生活确实是够艰苦的,什么东西都得凭卡、凭票供应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人们也没有怨天尤人,照样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希望。
应该说,当时的顾陇还算是好地方,公社每月供应给我们每人半斤猪肉,街上也能买到油条、鲜鱼什么的,有时我们也去打打牙祭。现在回忆起来,那段无忧无虑的日子,倒是蛮有意思的。
在顾陇的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我还到上海探过一次亲,回来时经常州到南京玩了一次,回去时经杭州、湖州玩了一次,这是我的第一次旅游,也是最愉快的记忆最深的一次旅游。记得当时住的是浴室里临时搭起来的地铺,脚磨出泡肿了还不停地玩,啥也不在乎,真不知哪来的劲头。
这段务农的经历,我终生难忘。与老友李景荣谈起此事时,都津津乐道。前几年,在厂里洗澡时,还常见到张海清科长,也常谈起在顾陇的那段务农生活,现在厂也垮啦,澡也没处洗啦等。
张科长现在快九十了吧?也不知你在哪里?和我在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现在可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