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近日,本区召开2013年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会议,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东华大学人事处和博管办(博士后管理办公室)的负责人与区人社局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成为继去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首批6所签约高校之后,助力杨浦打造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又一坚实力量。今后,区校间将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有效促进杨浦企业项目和博士后的对接,充分利用高校科研和人才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杨浦城区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搭桥”:双向对接破难题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是上海市首创、由国家人社部向全国推广的一个人才创新项目,主要面向中小型科技企业,由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享、共育博士后人才资源,像一座桥梁,搭建起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快速通道。
科教资源集中的杨浦,于2006年成为本市首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之一。随着工作的推进,瓶颈却逐渐显现,资助项目数和基地入驻企业数增长缓慢。
为什么项目“叫好不叫座”?2012年初,区人社局开始走访相关高校、园区和企业,三大问题“浮出水面”:信息资源不对称,项目人才难匹配,激励机制不奏效。这些问题导致企业无法吸引到合适的博士后,同时,博士后想到企业发展也面临着各种困难。
用改革破题。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和反复酝酿,去年6月,《关于建设杨浦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杨浦在项目对接、机制构建、资金扶持和配套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逐步探索形成的运作模式是,政府一方面向企业征集科研项目,另一方面向高校征询博士后人选,然后实现企业与博士后的成功对接,最后政府再对企业进行资金等综合性扶持。
“升级”:基地建设得红利
“从公司几年的发展中,我深刻体会到人才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上海同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老总说道,“我们引进博士后不但发挥了他们自身的优势,还利用导师以及博导团队的科研资源,大大提升企业的科研能力,使企业的技术水平领先同行,也使技术储备达到3-5年。这点我们的客户和合作伙伴相当看重。”
政府角色的转变和资源的有效配置,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寻找博士后的格局,经过政府职能部门的双向“物色”,企业和高校的对接成功率大大提高,两者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激励。杨浦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在几大高校和企业的支持下,实现了由1.0版本到2.0版本的升级,这种质的飞跃也收获了丰厚的红利。
据统计,2012年以来,基地新入驻企业22家,13个项目成功立项,获得市区配套科研资助金83万元。一年来,立项的项目数已经超过基地建成7年间项目数总和,在全市名列前茅。
“造血”:自主创新显活力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这是“升级”过程中始终不变的认识。
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倪俊南表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是实现多方共赢的重要平台,要注重利用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引导企业自觉地将自身发展与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引导企业大力投入研发,使其走上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希望企业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不但发挥博士后的科研能力,而且还要发挥博士后导师及其团队的科研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持久的创新活力。
继与第二批次三所高校的合作框架协议签定后,目前,区人社局已经与上海市9所重点高校建立了正式的合作关系。据悉,在今后进一步深化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本区还将继续扩大合作面,与相关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扩大企业专职博士后的招收规模。同时,也将借助第三方专业力量,对博士后科研项目进行跟踪和评估,以确保企业按时完成项目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