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宝盛桥强震中何以能承受250吨巨石

  ■张田勘

  芦山7级强震中,当地一些桥梁经受了考验,为抗震抢险做出了重大贡献,被人们称为“桥坚强”。其中的代表宝盛桥,是宝盛乡通往大川镇的咽喉,该桥建成于1986年。

  宝盛桥之所以被称为“桥坚强”,是因为此前它已经受了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的考验,此次不仅承受了离芦山地震震源只有十几千米的地动山摇,而且特别承受了地震时从天而降的250吨巨石。为了将巨石炸碎,它还承受了在桥上工作的重达25吨的挖掘机及炸药爆破后的冲击力。

  宝盛桥如此坚强的最重要原因是它像赵州桥,拱桥能将整个桥面上的重量分散开来。赵州桥建于隋代大业年间,其间经历了10多次大洪水、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赵州桥的坚强在于它充分发挥了拱桥的承重力学特点。

  宝盛桥与赵州桥在外观上如一母所生,这体现了中国建桥技术的传承和发展,也正是值得国人自豪之处。

  然而,技术的先进只是大桥坚强的一个要素,建桥者的责任心和工程监理的到位更为重要。据报道,宝盛乡的人把宝盛石桥经受两次大地震而屹立不倒归功于邓明星,他是雅安地区最有名的石匠。从1968年开始,他先后承建了雅安地区绝大部分石桥。邓明星59岁的徒弟程德清是宝盛桥的监工,他提出的几点建桥心得值得建筑业和做各项工作的人嚼咀:一是建桥要精益求精,不得偷工减料;二是在大自然风化面前,石头要比水泥经久耐用;三是,他们建的石桥都是一点一点完成的,不突击加工。

  技术之外的要素其实就是建造者要扎扎实实、步步到位、精益求精。而要保证质量,一是建造者的收益要与其劳动成果相匹配,二是要激发他们的名誉和责任感,三是要用法律来制约每位建筑者建造产品的质量。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传统,如“物勒工名”的制度,即一项工程或一件产品完成后,都要将工匠或监造官的名字印在上面,这显然是在拿他们的身家性命和声誉担保工程质量。

  今天,如果能落实技术创新和传承,以及上述三种保证质量的管理措施,何愁中国没有更多的“桥坚强”和“房坚强”,何愁中国制造不会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来源:中国青年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生活·资讯
   第05版:评论
   第06版:时尚·悦读
   第07版:五角场·文苑
   第08版:民生·社会
年增旧衣13万吨无处可送底线失守,无人可以置身事外
言论观点
宝盛桥强震中何以能承受250吨巨石
状元像
“中国大妈抢金”的冷思考
施一公落选与当选的核心标准问题
杨浦时报评论05宝盛桥强震中何以能承受250吨巨石 2013-05-07 2 2013年05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