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燕麦米饭、四喜丸子、碧绿银芽、清炒四脆、紫菜蛋花汤以及香梨一只,从周一开始,二联小学的30名“小胖墩”吃上了特制的营养健康降脂午餐,作为二联小学“常态下的儿童体重干预”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们每一天的菜谱都经过精心设计,按照科学标准控制蛋白质、脂肪和热量的摄入量,同时满足孩子们正常发育所需的营养。
经验:家庭因素至关重要
肥胖不但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身体发育,也严重危害其身体机能、性格、气质以及日后各项能力的发展,而且还是成人期各种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因此,二联小学对儿童超重、肥胖问题的早期干预与防治十分重视。
为“小胖墩”减肥在二联小学并非首次尝试,早在2007年,学校曾参与“上海市学生肥胖群体性防治与学校健康促进项目”课题研究,主要通过运动干预帮助学校二、三年级的超重、肥胖学生控制体重。
经过2年多的尝试,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却并不显著:近三成学生体重下降,超过半数学生维持不变,少数学生体重仍然有所增加。“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不少孩子在学校中参加了运动,回家后反而胃口大开,甚至暴饮暴食,所以家庭成员的配合至关重要。”二联小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发现了问题所在,但由于2010年校舍整修,该项目也就暂告一段落。
2012年年底,改建工程完成后,校方酝酿重启“常态下的儿童体重干预”项目,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进,将“主战场”转移至家庭。
方法:家校配合双管齐下
“常态下的儿童体重干预”是二联小学在上海体育学院和新华医院专业力量支持下自行开发的项目,旨在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干预机制,结合运动与饮食两个方面,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帮助“小胖墩”控制体重,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学校前期对三年级学生进行筛选,通过身高、体重、体脂率等项目的检测,确定单纯性超重、肥胖儿童名单,在征得家长和孩子本人同意后,纳入干预组,建立“二联小学超重、肥胖儿童体育运动俱乐部”,进行系统、科学的运动训练和营养健康教育。
孩子们在校时,校方会督促他们坚持每天参与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并作相应记录,每周五安排集中训练,由上海体育学院志愿者带领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运动时间与平时一节体育课时间相近,但运动量是一般体育课的3到4倍,最重要的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增加运动量,小朋友们不会感到抵触。”志愿者小唐说。
回到家中,孩子们还需完成一项“作业”:在学校发放的减肥健身车上运动10分钟。二联小学项目负责人说:“我们鼓励家长一起运动,给孩子树立榜样,亲自参加干预的各个环节,做好家庭监督,从而改变家庭氛围,消除家中易产生肥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