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改革开放之初才真正喜欢上英语的。1981年6月1日,对我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我的良师益友,英文版《中国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期日广播英语》同时诞生。从此,仔细读报、聆听广播就成了我的习惯。学习英语也逐渐成了我的最大兴趣。
当时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热心听众,一直收到该台惠赠资料,包括刊载《星期日广播英语》内容的《中国广播报》。后来,我也和该节目的主讲申葆青老师及美国专家MarciaMarks等有了交流。
不过,我与《中国日报》的互动更多。那时,我开始适应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要求,成果日见显著。我已经不满足于单向“输入”,开始考虑“输出”。从研读《中国日报》后尝试的“引导式写作”起步,逐渐向“自由式写作”迈进。而《中国日报》上的《读者来信》专栏,终于成了我英语写作的突破口。
首次尝试投稿,真有点“异想天开”,不敢想象自己的文章(哪怕是短信)刊载于英文报章上。可是我有阿Q的幽默、阿甘的傻劲、阿信的韧性,何不一试?“读者投书”在西方有很久的历史,不少外文报刊都有这个专栏。当时我的工作就是外文报刊管理,上班的大多时间几乎都在看外文,有比较多的机会接触到好的英文“读者来信”范例,并归纳、总结了多种“经典套路”。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写英文的“读者来信”,无疑是一项可行的创意挑战。
经过精心准备,我挑选了一批热点,“炮制”出几篇有观点、有内容、遣词用句有特色、语法结构及组织无大错的短文,连投《中国日报》。当时的心态很好,认定:不管能否刊出,总归是对自己英语学习的一大促进。即便遭遇挫折,也以“未遭拒绝的成功决不会长久”来自我安慰。
我忐忑不安地把精心写就的英文短信寄出。让我喜出望外的是,号称“中国唯一的全国性英文日报”的《中国日报》竟陆陆续续地将它们刊载了出来,而且进行了润色和修改。这对我来说,绝对是个极大的激励,不仅引发了我的英语学习动机,也引发了我的英语研究动机和有效开发自己英语写作潜能的决心和信心。正是从这“跬步”开始,我踏上了英语写作的漫漫征程,在寻索题材、酝酿文思与推敲句词等方面饱尝艰辛,但也享受到了成功带来的莫大喜悦。